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廈門的冬天處處透露著溫暖,而我們所處的這個大廳裏,更洋溢著網路媒體一片溫暖的春意。過去幾年,中國網路媒體經歷了大發展大跨越,今天,我們在這裡共聚一堂,謀劃的是未來更大的發展。
去年,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人民網時提出,要把人民日報、人民網建設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我們一直謹記在心。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最重要的是網路內容安全,要努力打造放心網、安全網、和諧網,為社會和諧和進步發揮更加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説到底,仍然是“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這兩句話。下面,我結合人民網的實踐,談一點如何依託黨報資源,通過積極推動報網互動、報網融合與一體化,打造主流、權威、有高度責任感的網路媒體。
在人民日報社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人民網報網互動、報網融合步伐不斷深化,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進程明顯加快。縱觀人民網近幾年的發展,報網從互動到融合的過程,就是以隊伍建設為核心,實現內容、平臺、機制三大飛躍的過程。通過報網共同策劃,共用資源和平臺,人民網在內容建設方面進一步確立了主流、權威的鮮明特色,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一、將平面媒體立體化 以權威、準確、獨家作為核心競爭力
1997年1月1日,人民網率先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人民網現在24小時滾動發佈新聞,有6個外文、7個少數民族語種,80多個頻道,9.4萬多個欄目和專題,並與中央機關、黨群團體合作承建了中國共産黨新聞網、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官方網站“學習與實踐”、中國人大新聞網、中國政協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網、中國婦聯新聞網、中國科協網等網站,用圖片、視頻、播客、掘客、無線等20多種形式,每天發佈數萬條新聞資訊,有數億頁面訪問量。
隨著人民網的發展和網路新技術的應用,網站內容建設也早已突破了傳統的複製、轉載、推薦等簡單模式,開始向原創、獨家、首發的新聞報道模式進軍。
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保證內容的鮮活和原創性,更要保證權威和準確。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充分利用了人民日報的資源優勢。深度的策劃要靠人民日報,評論、言論等有特色的內容也要靠人民日報。報網一體化,為我們內容的權威與獨家,提供了難得的資源。
近期,“鳥巢”10元錢一紙杯礦泉水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廣大討論,人民網配合人民日報刊發的《如此賺錢太霸道》,通過採訪律師、北京市發改委、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負責人等推出了特別策劃和網路調查,同時向人民日報駐外記者約稿,介紹世界各地相關情況,細緻、全面、有序的輿論監督引起了網友和各大網站的關注,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負責人最終表示接受人民日報的批評,立即進行整改並保證在未來的商業活動中不再出現類似現象。
這只是報網共同協作完成輿論監督報道的一個案例。網路配合報紙、報紙重視網路,互相依託、借勢借力的報網互動融合運作模式已在新聞報道中凸顯優勢,成為人民網這個重點新聞網站核心競爭力建設的一部分,使人民日報這個傳統的平面媒體變成立體化的綜合媒體,因而影響力也大大增強。
二、平臺共用共榮 在報網采編一體化的新聞報道生態中確保內容安全和權威
對一個依託傳統媒體建設起來的新聞網站來説,在內容建設上,關鍵要實現傳統媒體采編人員的網路化,發揮采編高品質優勢,創新突破采編手段方法,適應網路社會生存環境。這不僅需要傳統媒體記者記者加強對網路新聞的認識,更需要把認識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經過幾年的磨合,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已成為人民網的一支重要采編力量,他們珍惜愛護人民網的平臺,與人民網員工一道互相切磋交流,逐步形成了報網采編一體化的新聞報道生態。
共同策劃選題,發揮編輯能動性,網上造勢,網下見報。在2009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國內政治部(現改為“政文部”)與人民網聯合推出兩會調查時,一改往年只是在會期將近時單篇報道調查結果的模式,從始至終參與兩會調查的策劃、發佈、推進,並動態地跟進報道調查進展和網民關注焦點。人民日報民主政治週刊2月11日、18日,大篇幅報道了兩會調查,並大量選用網友留言,傳達廣大民眾的心聲。其中,2月25日更是用了整整一個版對“網友關注的十大民生話題”進行報道,網友意見成為絕對主角。
抓住重大事件,本報記者主動出擊,讓網路成為新聞首發站。國家主席胡錦濤於今年4月1日至3日出席G20倫敦峰會,人民日報記者吳綺敏不僅第一時間通過人民網在全球首發胡錦濤抵達倫敦手機短信,而且積極與人民網後方編輯連線播報實時消息。湖南株洲“5 17”高架橋垮塌事故發生後,人民日報駐湖南記者站王偉健立即駕車前往現場,對該事故進行了深度報道,第一時間將事故調查結果發到人民網。這些人民日報記者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發揮網路特點,為本報編輯記者量身打造平臺展示風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時評”專欄是中國網際網路站品牌欄目,其作品曾獲得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個專欄的近60名評論員中,從報社副總、部門主任到普通編輯記者,90%為來自人民日報評論部、總編室、政文部等各部門。在常規的記者專欄、部落格之外,人民網強國部落格還推出了本報編輯記者部落格榜單,進一步推動了報社編輯記者開博,拉近與網民的距離。有網友評價道:見報內容登在網上,報紙記者網上開博,都是互動的好形式。5月排行榜中,發文最多前三名部落格被人民日報海外版教科文衛部主任傅振國、副總編輯劉國昌、要聞版主編李智勇包攬;海外版總編輯詹國樞有三篇博文進入十大最熱博文排行。人民網文化頻道2009年6月推出了原創文化觀察欄目《呂少七日談》,由人民日報總編室文化新聞版編輯、記者呂紹剛主筆,以“銳利、雅趣”的風格觀察一週文化時事。
報網聯合出擊,齊心協力抓采編,打好新聞報道組合拳。新疆7.5事件發生後,人民日報派出了9人報道組深入一線進行採訪,其中有3名人民網記者(文字、圖片、攝像各1人)。在疆期間,報道組形同一體,協力作戰,為後方發來了200多篇圖文視頻報道,豐富了人民網原創報道內容,第一時間發出了人民網對事件的反應和聲音,展現了新聞網站處理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實力。今年十一的國慶盛典直播,人民網主頁切換成“24小時直播頁面”,發佈了10余萬字的直播文字,發佈消息近2000篇,圖片1500多幅,原創視頻100余條,網友通過論壇、部落格、手機網等發帖、留言超過10萬條。期間,人民網充分發揮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等70多名社內前方記者力量,通過手機連線的形式,從天安門城樓、觀禮臺、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樓頂、紡織總會會大樓樓頂、北京展覽館等位置,發來第一手資訊,為網友帶來鮮活的現場新聞。同時,人民網還連線了人民日報近20個省的分社,充分報道了全國各地慶祝國慶的盛況。
三、機制保駕護航 打造獨具特色的全球化網路媒體形象
實踐證明,報網互動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重革命。領導不支援不推動,進展難以預期;員工不配合不行動,效果則無從談起。如何形成一個常態化的互動融合機制,成為一個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
從上而下的協調機制,全力推進報網互動融合。人民日報歷屆編委會、人民網領導一直都很注重報網的互動融合。2008年,人民日報編委會在往屆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報網互動、融合作為人民日報的重大措施。2009年,人民日報社進行了機構和職能改革調整。這次機構改革調整,表面上看未涉及人民網,但正如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所説,人民網是沒有在現場的主角。報社許多改革實際都和人民網緊密相關,是人民網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如成立新聞協調部,建立統一發稿中心,記者站改為分社後成立網路部,這讓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三個“人”字頭中央媒體融為一家,集中全報社力量整合資源進行內容建設,有力地從體制上促進了報網融合。張研農社長在今年8月做客強國論壇時還指出,在新的時代變革中,我們更有責任參與建設網際網路。人民日報要積極地發展網際網路,要更具創造力的,創造性地、主動地運用網際網路,這是傳統大報數字化生存的一個必然要求。
自下而上的聯繫機制,各個擊破報網融合難點。人民網的報網互動融合探索近幾年來也一直都未間斷過。人民網各個頻道與人民日報各個部門、各個版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有益探索,報社各編輯部主任也紛紛帶隊到人民網交流學習。觀點頻道借助日報評論部、總編室等部門優秀評論作者力量打造了網路評論名專欄“人民時評”;網路電視部與日報政文部聯合推出了原創視頻談話欄目“臺灣那些事兒”,受到網友的廣泛關注;時政頻道與政治新聞版推出“每週最熱聲音”評選;文化頻道與文化版聯合推出“文化講壇”;國際頻道與海外版聯手開設“環球瞭望”專欄,這些做法都成為通過報網互動進行特色內容建設的成功模式。
總書記在視察人民網時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説:“人民網創辦10多年來,大力宣傳黨的主張,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熱情服務廣大網民,發揮了獨特作用”。“希望同志們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感,把人民網辦得更好,使人民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總書記的肯定、鼓勵和期望,始終鼓舞著人民網的全體員工。
我們相信,依託人民日報豐富的資源優勢,抓住報網互動融合的大好機遇,人民網一定能夠建設成為多語種、多媒體、全球化、全覆蓋的國際知名網站,樹立一個有高度責任感的、獨具特色的全球化網路媒體形象。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