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國際-世界華僑華人反獨促統-相關評論
 
  相關評論
 
閻學通:遏制“臺獨”仍是首要任務

  時間:2005-06-02 15:15    來源:     
 
 


  ●我們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減緩了“臺獨”勢力發展速度,還未能使“臺獨”勢力的發展停滯不前,更不能認為“臺獨”勢力開始衰退和下降

  ●臺灣目前民心的變化,最多影響到陳水扁是否放棄既定的2008年“法理臺獨”的時間表,但他不會放棄“臺獨”這個終極目標

  ●經驗告訴我們,遏制“臺獨”必須要訴諸行動,和“臺獨”勢力玩文字遊戲是沒有意義的

  連戰和宋楚瑜的大陸行,明確表態反對“臺獨”,帶回了大陸維持臺海穩定和促進兩岸往來的誠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島內“臺獨”勢力的遏制。但是,從連宋訪問大陸之後的臺灣島內政治形勢變化上看,我們仍然不能放鬆對“臺獨”危險的警惕,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仍不能過於樂觀。

  “臺獨”基本盤仍然很強

  5月14日,臺灣舉行了“任務型國代”選舉,其結果是民進黨獲得42.52%的席位,是第一大黨,比得到38.92%席位的國民黨高出3.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採取反對“臺獨”立場的親民黨只獲得6.11%的席位,也少於主張“急獨”路線的“臺聯黨”的7.05%。國民黨與親民黨相加共佔有45.03%席位,比民進黨和臺聯的49.55%少4.52個百分點。

  兩岸都有學者認為,這次選舉因天氣影響投票率低,所以不能反映臺灣島內的政治民意。筆者卻認為,惡劣天氣下投票率低的結果,恰恰反映臺灣島內各政黨的基本社會力量,所謂政黨的“基本盤”。惡劣天氣下,能堅持投票的人是政治觀念較強的人,而非左右搖擺的中間選民。臺灣島內支援民進黨和臺聯黨的基本盤力量強于國親兩黨,這意味著臺灣島內政治的基本走向仍是“臺獨”,只在特定的情況下中間選民向反“臺獨”的立場搖擺才可能改變臺灣島內的“臺獨”傾向。只要民進黨和國民黨各得一半中間選民的選票,民進黨仍能贏得大選。

  自中央政府于2004年5月17日發表新對臺政策以來,我們在遏制“臺獨”勢力發展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筆者認為,我們目前所取得的這些成果只是減緩了“臺獨”勢力發展速度,還未能使“臺獨”勢力的發展停滯不前,更不能認為“臺獨”勢力開始衰退和下降。

  民進黨仍有增長空間

  未來一段時間內,臺灣政治的主題,仍然是“獨”與“反獨”之爭,其他的政治鬥爭議題都將是附屬於這個鬥爭的。目前,臺灣四個主要政黨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民進黨和陳水扁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能否按期實現其制定的“臺獨時間表”,即能否在2008年實現“法理獨立”和“修改國號”。雖然在“臺獨”目標上,民進黨和陳水扁是一致的,但對陳水扁個人來講,2008年不能夠實現“法理獨立”,他的政治生涯將結束。因此,陳水扁比民進黨中的任何黨員都有更加強烈的“法理臺獨”私利。這意味著,陳水扁在心理上更傾向民進黨內的急獨派而非緩獨派。

  國民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重新獲得政權。由於2004年以來“臺獨”勢力受到一定壓制,國民黨內重新燃起奪回政權的希望。但由於國民黨面臨領導人換屆,因此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由誰來領導國民黨,這關係到國民黨的團結和發展,關係到是否有利於奪回政權。二是國民黨如何借助連戰訪問大陸的契機,擴大其“基本盤”,尤其是與親民黨合併的問題。國民黨領導人換屆結果是否有利於國民黨的發展,情況還不明朗,而宋楚瑜目前還無意與國民黨合併。

  親民黨面臨的問題是被“泡沫化”,還是與國民黨合併的問題。宋楚瑜在訪問大陸前曾與陳水扁發表“十點共識”,這是親民黨內的“出走潮”的主要原因。從親民黨出走的,並不是在反“臺獨”立場上相對遊移的“淺藍”人士,而是反“臺獨”立場相對明確的“深藍”人士。這説明,無論國民黨還是親民黨,如果試圖在“臺獨”的政治路線上向民進黨接近,都會失去現有的政治勢力。由於在政策上親民黨無法有效區分與國民黨的不同,因此宋楚瑜將面臨黨內越來越大要求與國民黨合併的壓力。

  連宋訪台後,主張“急獨”的臺聯黨基本盤縮小,原因之一是美國對“急獨”勢力提出警告。美國的立場變化促使臺聯黨的一些“急獨”分子轉向“緩獨”,由此也擴大了民進黨的“緩獨”勢力。臺聯黨雖然也面臨著勢力下降的前景,但總有少數頑固的“急獨”分子會長期堅持下去,因此臺聯黨與民進黨合併的可能性很小。

  在5月14日的“國代”選舉中,受挫較為嚴重的,一是泛藍陣營中的“淺藍”勢力,一是泛綠陣營中的“深綠”(“急獨”)勢力。因此我們可以預測,一年之內“急獨”勢力沒有重整旗鼓的機會,但“緩獨”不會被削弱,甚至因為“急獨”勢力的轉移,還有擴大的可能。在今後3年裏,民進黨力量還會呈現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只要大陸加強對“臺獨”的遏制,反“臺獨”的“深藍”勢力也會因“淺藍”勢力的轉移而進一步發展。

  陳水扁不會放棄“臺獨”

  陳水扁對連宋訪問的態度,反映出他對當前島內政治形勢的判斷。在美國表示歡迎連戰訪問後,他曾對連戰的訪問表示歡迎,但沒等到宋楚瑜訪問結束,他的態度就變成了全盤否定。他拒絕接受大陸方面提出的任何改善雙邊關係的建議,甚至連熊貓去臺也不允許。

  這從一個側面説明,儘管媒體調查表明,大多數臺灣人對連宋的大陸行給予肯定,但陳水扁仍然有相當的把握,認為堅持固有的“臺獨”路線,不會危及其執政地位。臺灣目前民心的變化,最多影響到他是否放棄既定的2008年“法理臺獨”的時間表,但他不會放棄“臺獨”這個終極目標。也就是説,陳水扁不會同意在一中原則下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不會承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臺灣目前的政治現實,民進黨和陳水扁都不面臨“緩獨”會威脅執政地位的危險,在民進黨內,堅持“臺獨”綱領還能有效團結內部力量。因此陳水扁只有奉行“急獨”還是“緩獨”

  更有利於執政的問題,而沒有要不要放棄“臺獨”主張的問題。

  陳水扁的基本策略,是繼續堅持相對模糊的政策,甚至可能在壓力下向“緩獨”靠攏。但這種調整只是策略上的,在2008年之前,如果條件具備,他仍然會實行“臺獨時間表”。不少島內外的分析人士認為,是陳水扁善變的個性決定了其政策的調整,認為其變化完全是跟風式的。但筆者認為,陳水扁的“變”並不是無原則的變。其“變”是

  為保持執政地位,而執政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實現“臺灣法理獨立”;變化只是外部的、策略性的,並不是改變他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最終目標。

  對“臺獨”仍應保持遏制

  因為陳水扁會維持相對模糊的政策,因此只有到2007年左右,我們才能確定他是否會放棄在2008年實現“法理獨立”的企圖。而只有當他主張的這種“急獨”路線必然導致臺海軍事衝突發生、並且受到民進黨內“緩獨”勢力的打壓時,他才會放棄這一企圖。因此,大陸仍然需要堅持對“臺獨”勢力的軍事威懾,要以遏制“臺獨”作為我們對臺政策的第一任務。各項對臺政策應該有利於遏制“臺獨”政策的實施,而不應妨礙這一政策的實施。2004年以來的經驗表明,只有對臺軍事威懾力量足夠大,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等爭取臺灣人心的政策才能生效,我們傳遞的善意才不至於被曲解。失去軍事遏制“臺獨”這個前提,其他寄望臺灣人民的政策就不可能生效。去年的經驗還告訴我們,遏制“臺獨”必須要訴諸行動,和“臺獨”勢力玩文字遊戲是沒有意義的。

  2004年以來,國際社會在反對“臺獨”的態度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國際社會的態度變化主要源於中國政府遏制“臺獨”的實際行動。2004年,中臺辦與國臺辦的“517”聲明,和今年1月賈慶林在紀念“江八點”發表十週年上的講話,在重申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立場的同時,強調了大陸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遏制“臺獨”為首要任務。如果説,2004年1月,中法簽署的聯合反對“公投”的聲明,是臺海博弈的主動權向大陸轉移的起始點,2004年11月鮑威爾説“臺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則是一個轉捩點,2005年5月連宋訪問大陸則是遏制“臺獨”的階段性成果。這表明,我們2004年以來的對臺政策方向是正確,效果明顯的。

  因此,我們的政策仍然應該堅持兩點核心,一是進一步加強遏制“臺獨”的軍事威懾的有效性;二是爭取島內反“臺獨”輿論的發展和加強國際上反“臺獨”輿論的力度。

  (作者閻學通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