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國際-世界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傑出華人
 
  傑出華人
 
IT巨星陳世卿:成才美國的華人精英

  時間:2005-06-30 09:58    來源:     
 
 


  年齡似乎不是這位61歲的美國兩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的障礙,1980年代,美籍華裔科學家陳世卿就因在超級電腦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蜚聲國際。而世事變幻,在美國對中國長達數十年的高科技封鎖後,作為行業翹楚的陳世卿沒有太多時間自我陶醉,他帶著他的創意回到中國創業,挑戰沒有極限的超級電腦事業。
   
     美國是全球IT發源地,而為美國開創IT盛世的人物中海外華人算得上首屈一指;在這批華人中,有兩個人最為耀眼:陳世卿和王安。後者因技術局限而公司破産,本人也抱憾而終;而陳世卿數十年不僅在技術上連連創新,且寶刀不老,從昔日的IT技術精英,轉型為今日商界名流,並在國內新辟戰場。
   
     不知道當陳世卿帶著最新創意前往深圳尋找商機時,他有沒有想到中國的“航太之父”錢學森。當年,錢學森回到祖國效力,美國曾願用幾個師的軍力作交換,如今,陳世卿的“回歸”也讓美國人扼腕嘆息:“再也沒有任何技術轉移的方式所造成的影響比一位世界級專家帶著他所有的知識離開更強烈、更深遠。”
   
     世界電腦界對這位出生在福建,成長在臺灣,求學工作在美國的兩院院士有一個稱呼:“超級巨星”,因為陳世卿在超級電腦領域可謂是真正的“巨星”:他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經驗,並研發成功了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電腦。

  他為超級電腦狂

     1944年,陳世卿出生於福建南平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次年隨父親“光復臺灣”而定居,在高雄長大的陳世卿是5兄妹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臺灣大學電機係畢業兩年後,他來到美國費城維拉諾瓦大學當助教並進修碩士,研究項目是如何設計一台大型電腦。那時候的陳世卿對電腦極其癡迷,他最大的快樂都凝縮在探尋電腦中的奧秘、追求電腦極限速度上。陳世卿曾在三個月的暑假期間,遵循著電腦手冊的指引,把每一部分的功能解讀,然後用軟體程式實現,硬是用軟體倣真出一部IBM商用大型電腦。
   
     1972年,陳世卿獲得碩士學位,隨後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師從美國太空總署第一部超級電腦的首席設計師戴維庫克教授。1979年,他進入當時處於超級電腦市場壟斷地位的世界超級電腦之父克雷(SeymourCray)先生的公司,克雷給陳世卿兩種選擇:一是跟他一起研發第二代産品,保證資金和技術,不過一切都要聽從他;二是由陳世卿另組一個團隊,開發自己的産品,但是沒有什麼保證。陳世卿選擇了後者。
   
     克雷公司研發中心所在的威斯康星州很冷,但沒有專門取暖設備的辦公室裏卻很暖和。因為陳世卿所領導和開發的超級電腦運轉著、工作著,由巨型電腦産生的熱風可迅速地吹向辦公室的各個角落。
   
     他曾自我調侃道:“只有少數瘋子才會整天搞這些東西。”陳世卿的努力方向是平行運算的系統設計,即如何讓多個引擎共同工作,而當時人們還習慣於單個引擎的電腦。超級電腦領域的革命性突破終於實現了:陳世卿率先使用的兩個引擎,一齊開動,平行運轉,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1982年,世界上第一部平行向量超級電腦CrayX-MP/2研製成功,他領軍開發的一系列産品為公司賺取了1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石油、航空、汽車、氣象、化工、材料等行業的大公司都來購買,波音公司用它解決了氣流倣真運算和機體安全設計的問題。通用、賓士、寶馬等汽車公司用它來做車體設計以減少碰撞震動和降低行車噪音。

  回國!回國!

     超級電腦是高科技發展的要素,也是一個國家在國防和經濟方面的必爭利器。美國軍事密碼破譯,航太太空艙和風洞倣真實驗,氫彈、核彈、飛彈、航空母艦、戰機和戰車等各種新式武器研製,以及美國經濟重點企業諸如能源、航空、汽車等方面都會大量使用超級電腦技術,可以説,超級電腦的價值日益重要,能夠作為一個國家高科技水準的關鍵衡量標準,掌握這個技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隨著中國衛星、飛船、生物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超級電腦系統和應用的需求也越發迫切。而在1970年代,美國的超級電腦最高速度已近每秒1億次,中國的“銀河一號”直到1983年才達到這個速度。當時,國外對中國大陸還實行高科技禁運,那時壟斷美國超級電腦領域的克雷超級電腦是美國對華絕對禁運的産品之一,但其首席設計師則是一位華人。當時國內不僅沒有超級電腦,甚至還在使用手搖電腦。
   
     身為華人的陳世卿,此時萌生了回國念頭。不過這時他已是公司的資深副總裁、首席設計工程師,甚至已經被認定為超級大國電腦之父克雷先生的繼承人,技術上他成功研製了128個引擎的超級電腦。
   
     1999年,陳世卿遇到了香港企業家翁國基。翁國基的父親是香港著名的電風扇大王,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留學的翁國基遵循其父“發展民族高科技”的教誨,找到了正在籌資的陳世卿,兩人一拍即合。
   
     因為受超音速飛機發動機的渦輪葉片所啟發的設計理念,陳世卿又研發了“超級刀片電腦”並成為該項設計理念全球最早的開發者和專利權擁有者。2001年,第一代超級刀片電腦在美國研製成功後,陳世卿決定回國。“我很明白,一項技術在初始階段轉移比較容易。而一旦成熟並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再想轉移就很難了,所以我決定讓技術在中國生根、發芽和成長。”
   
     2002年,陳世卿在翁國基支援下,成立深圳蜆殼星盈科技有限公司,帶領新的中國團隊繼續研發更新一代的超級刀片電腦。
   
     2004年,深圳蜆殼星盈科技有限公司研製成功並可大量産業化,而理論上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刀片電腦。在此之前,中國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是2004年6月研製成功的曙光4000A,而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11萬億次,排列世界第十七。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是美國能源部的92萬億次,美國太空總署的61萬億次,日本的NEC公司的41萬億次“地球模擬器”。
   
     中國在這個領域已達世界領先水準。

  享受創新的“奇妙感覺”

     陳世卿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民日報》、《紐約時報》、《美國世界日報》……
   
     關注的背後是他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了中國,是美國對中國長達數十年的高科技封鎖,是陳世卿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經驗,是在中國研發成功的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是中國超級電腦令世人矚目的今天和未來。
   
     陳世卿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科學工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經濟與民生。最近十年來,他的研發重點是把超級電腦的設計理念,從科學工程擴大到民用和商用。
   
     電腦的速度沒有極限,而陳世卿對於攻克科技難關有著“奇妙感覺”。他認為即使功底再深厚,“過去”再輝煌,一旦開發新一代産品,仍要放棄、超越,重新尋找解決方案。
   
     “美國決不甘心落後,而且他們的實力有目共睹,他們前幾年落後日本的原因是因為在冷戰結束後減少了對超級電腦的投入。”陳世卿説:“他們已奮起直追再度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美國超級電腦專家曾表示,陳世卿遷往中國大陸發展將給美國政府科技發展主管官員帶來重大衝擊。《紐約時報》的文章也曾引用加州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計算中心主任的話:“當馬來西亞或澳大利亞這些國家決定從中國,比如陳先生的公司,而不是從IBM購買超級電腦的時候,中國就會真正地被世界關注了。”
   
     談到中國發展資訊産業的切入點,陳世卿滿懷信心地説,中國正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資本結構也日漸成熟,市場又大,如有政府的強力支援,就可用世界領先的超級刀片電腦的技術,開發實時協同作業的應用平臺,令中國資訊服務的“高速列車”擁有後來居上的優勢!
   
     目前,陳世卿在中國大陸工作,只有假期才回加州與家人共渡。年滿61歲的他寶刀不老,帶領著他的團隊挑戰速度無極限的超級電腦事業。(《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