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  >   滾動播報  >   正文

拉共體領導人寄望中拉論壇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2015年01月08日 10:55:00 來源:國際線上專稿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拉共體領導人寄望中拉論壇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 白雲怡、呂筱倩):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將於本月8日-9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2015年首次“主場外交”,更是中拉外交史上的一大盛事。截至目前,已有40多名部長確認與會,而拉共體輪值主席國哥斯大黎加總統索利斯、候任輪值主席國厄瓜多總統科雷亞、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和拉共體“四駕馬車”成員國巴哈馬總理克裏斯蒂也將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前來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參會的哥斯大黎加總統路易斯吉列爾莫索利斯裏韋拉在6日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中拉論壇的成立恰逢其時,是當今國際新形勢、新格局、新秩序下的必然結果。他強調,以全球化為標誌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世界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與現實。拉丁美洲現已成為國際社會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推動國際合作的同時也積極捍衛地區的安全與繁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哥斯大黎加和其他拉美國家必須加強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太平洋沿岸國家的對話合作。“當今時代,舊有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漸淡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而拉丁美洲也得以獨立自主的方式活躍在世界舞臺上。拉共體的誕生就是一個明證,它將深刻地改變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在這個全球化日益深刻的時代,拉美國家需要進一步開展對話和合作,更好地捍衛地區安全和繁榮。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在北京的召開,意味著拉丁美洲在世界上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意味著國際秩序將進一步更新。”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關係發展迅速,高層互訪不斷,政治聯繫不斷加強。2008年,中國外交部發佈了《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這也成為了中國對拉美地區發佈的第一個政府文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和2014年兩次到訪拉丁美洲,更是將中國與拉丁美洲間的關係提升到了歷史性的新高度。

  政治上的日漸“親密”也帶來了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合作中的纍纍碩果。在2014年7月習近平的拉美之行中,中國和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四國累計簽署各類合同和框架協議150多項,涉及金額約700億美元。在巴西利亞舉行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上,習近平主席宣佈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全面啟動中拉合作基金並承諾出資50億美元。厄瓜多總統科雷亞在7日下午的一場公開講話中表示,中國向拉美國家提供資金支援,是一項雙贏的舉措。“大家都知道拉美有許多盈利性很好的項目,我們有這個償還能力。但是處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的國家,前進的瓶頸就是資金匱乏。中國恰好能提供這些資金。可以説,這是一項雙贏的舉措。拉共體國家也將通過更多可行的項目,對中國政府提供的這筆資金善加利用。”

  多領域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賴、互補與合作,無疑使拉美國家將與中國的關係視為“重中之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拉論壇也就成為了落實雙方合作意願的主要平臺,肩負起繼續引領規劃中拉合作併為之做出“頂層設計”的重大使命。對此,哥斯大黎加總統索利斯稱:“我認為,對於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説,和中國的關係都至關重要,哥斯大黎加也不例外。我們和中國的關係正在日益成熟。未來,我們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農業、安全、金融服務和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都有很大前景。同時,我希望中國和拉美、中國和哥斯大黎加能夠成為合作共建世界和平的好夥伴。”

  厄瓜多總統科雷亞則認為,中拉論壇框架下中國和拉美地區的平等合作,將推動現有國際秩序更加民主化、合理化。“中拉之間正在發展起一種兄弟般的友誼。與一些多邊國際組織常向拉美強加不平等待遇的做法不同,中拉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對方主權的基礎之上的。”

  據中國外交部方面消息,本屆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將討論未來中拉重點合作領域,並將確定一些重大舉措,而這將涉及到有關國計民生的許多關鍵方面。在此之後,中拉整體合作將有望達到一個新高度。

  作為拉共體候任主席國,厄瓜多在今年一月底就將接棒現任輪值主席國哥斯大黎加。對此,厄瓜多總統科雷亞表示,厄瓜多不僅肩負著推動本地區發展的使命,更將致力於加強拉共體與新興國家的聯繫。“我們將推動制定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建立新的地區金融構架、保障人權,並加強與以俄羅斯、巴西、印度、中國等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國際線上專稿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