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沿海僑鄉和災區採訪,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歡度春節——
2014年中央媒體“新春走基層”突出民生主題
1月20日,本報記者陳發明(左一)在甘肅岷縣地震災區帳篷裏採訪。
1月21日,本報記者石偉(右)來到福建福鼎市沙埕鎮採訪,與漁排養殖戶黃衛國一起查看養殖情況。
1月20日前後,2014年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開始。各媒體組成採訪小分隊,分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沿海僑鄉和災區集中採訪報道,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歡度春節。各媒體關注的多為回家等民生主題。
深入田間地頭和市井街巷
人民日報社100多名編輯記者組成了10余路走基層小分隊,深入到地方一線,在田間地頭、市井街巷、隧道礦山、地震災區進行深入採訪調研。
新華社也派出100多名編輯記者深入沿海、內陸、邊疆、老少邊窮、一線基層部隊等地進行採訪,截至1月25日上午8時,文字圖片圖表稿件採用率均為100%。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從1月23日到大年除夕連續6天把直播間開設到全國七大交通樞紐城市的火車站、飛機場、長途汽車站、農貿大集,在現場匯總春運資訊,解答旅客問題,溫暖人們的回家路。
經濟日報派出多路記者,分赴貧困山區、四川蘆山、甘肅岷縣等災區、工廠礦山、社區山村等,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感受生活的溫度,采寫鮮活的新聞。
突出“回家”等民生主題
今年中央電視臺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主要突出“家”的概念,呈現回家的心情,體現年味,烘托節日氛圍,在結構上延續往年春節期間播出的“回家的禮物”“在崗位上”“問暖”等品牌系列,新增了“家風是什麼”海量採訪,創新體現黨風政風帶動社會風氣改善的內在關係。
新華社“新春走基層”報道主要分為“春節回家路”“節儉過大年”“發展新變化”三大主題,充分發揮現場短新聞的特色,故事性強,多以人物對話、動作、場景描述來表達城市打工者的辛勤勞作、回家途中的思鄉之情。《又是一年回家路——陪打工者返鄉過年記》《再遠的路也要回家團圓——老羅千里回鄉記》等稿件,從打工者的視角去描寫輾轉奔波的艱辛,對家人的牽掛思念,折射普遍的社會現實,也表現了普通勞動者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光明日報則尤為關注文化、衛生、科技、教育等領域,關注基層知識分子,關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已刊發報道《年俗展上話年俗》《老杜帶誰上“村晚”》《愛心送服務 濃情暖寒冬》等文章,注重體現基層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風貌。後續還有關於溫州農村“文化大禮堂”、石城“請客不收禮”等文章,強調該報以文化類報道見長的特色。
人民日報的《北京,這回過年不太“堵”》通過幾個場景的描述以及出租司機、公交司機的妙答,為讀者送上一縷清新廉政的氣息;《青藏線上除冰人》展現了忙碌在零下二十攝氏度以下黢黑隧道的鐵路工人風采;《反“四風”,不能松》記錄了寒夜裏記者隨紀委工作人員暗訪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的經歷……一批優秀稿件在“新春走基層”中不斷涌現出來。
開設專欄各顯特色
中央電臺經濟之聲開設《新春第一線 記者在基層》專欄,讓記者通過在基層的所見所聞展現最基層的經濟生活,最生動的百姓心聲,真實反映十八大以來群眾最關心的消費、物價、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百姓最關心的最直接的民生現狀。
光明日報開闢的“中華傳統文化溯源 新春特輯”專欄,每篇以2500字左右文章追溯一個文化現象的起源,如“春節”“馬年”“楊柳青年畫”等來源,力圖以散文化的優美語言梳理影響中華數千年的風俗和文明。
新華社各線路、各終端統一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開始連續推出編輯記者春節期間深入基層的報道。同時開設“在路上”“我見我聞”“他們在崗位”“曝光臺”“過年”“2014,我們這樣過年”“情滿回家路”“文明出遊”“返鄉見聞”“溫情時刻”“新年心願”等子欄目和視頻專欄。此外,新華社還充分發揮全球採集網路優勢,在國際報道中開設“海外涉華 春節”欄目,充分反映海外華僑華人迎新春活動。
經濟日報在繼續辦好品牌欄目“值班站長日記”“春運服務台”等專欄基礎上,今年著重打造“蹲點筆記”和“在節日崗位上”專欄,蹲點採訪保障城市運作、服務人民生活的艱苦行業,探訪一些讀者不熟悉的特殊崗位。
文/新華社記者 白 瀛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