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來到湖南省宜章縣楊梅山鎮爐背嶺村時,滿山遍野的橡子已經被村民採摘完,入冬後橡樹的葉子呈棕紅色。
爐背嶺村,原名驢背嶺村,因後山如“驢背”而得名,60年代“大煉鋼鐵”設有煉鋼爐而改名爐背嶺。全村60多戶農民,地處半山腰,種水田、紅薯等農作物,自然條件、水利條件較差,是楊梅山鎮最偏遠的山村。
走進村民曾易路的家中,院子里正在晾曬橡子豆腐,倉庫中儲備了大量用於加工橡子豆腐的原料——橡子。加工坊裏,三五人正在搞加工製作。
今年曾易路比去年忙碌,他正趕著到縣內外送橡子豆腐。見我們到訪,曾易路興致地領著我們參觀加工流程:“橡子是我們附近山上野生的,滿山遍野都是,我們小的時候老輩人就吃這個,早些年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這道被人遺忘的民間綠色美食,又重新回到了餐桌。”
橡子是號稱比水稻、小麥“資格”還要老的糧食。人們食用橡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元前600多年。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橡子一直是許多山區人民飽腹充饑的主要食物。
這種用深山野嶺的橡子作原料,經過清洗、浸泡、水磨、過濾、沉澱、脫澀、清蒸、冷卻、切塊等多道工序成型製作後,味道純美。
曾易路説,自己以前做建材生意,後又從事煤炭開採,隨著煤炭行業的不景氣,自己開始謀劃轉型之路。2012年回到村裏後,看到村裏滿山遍野都是橡子樹,於是萌生了變廢為寶、開發綠色食品的想法,自己賺點錢、村民也可增加收入,以每斤1.3元的價格向村民收購。
頭一年,妻子吳小月很不支援,希望他繼續去廣東做生意,但曾易路覺得現在食品不安全,“走綠色食品之路”是對的,買了設備、引進了時尚包裝。2012年他還種植了橡子樹1000畝、2013年又種植了1000多畝。
“像我們這種年紀打工也難找地方,多虧曾老闆辦了橡子豆腐廠,在家裏就可以打工,打工、務農、管家三不誤,多好!”本村45歲婦女吳滿紅,加工橡子豆腐做了7個多月,收入1.4萬元,很滿意地説。
目前,曾易路已經成立了橡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好了證照,妻子也支援他了。他吸了一大口煙,隨後説:“今年,我基本上沒賺錢,但收購村民採摘的橡子、請村民加工支付了15萬多元,多少帶動了村裏的經濟,希望明年會有更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