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網友祝福  >   正文

西藏群眾形容民族關係:茶與鹽巴的深情

2015年08月11日 14:16: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酥油茶、藏家面、青稞酒,湛藍的天空、美麗的格桑花,老藝人彈著六弦琴、老阿媽唱著歡快的歌,姑娘捧著潔白的哈達、笑迎遠方的客人——這裡就是西藏。

  在“世界屋脊”、1/8的國土上,生活著佔西藏總人口92%以上的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317萬同胞相親相愛——這裡就是西藏。

  西藏,也是我國反分裂鬥爭的前沿陣地,面臨著嚴峻複雜的鬥爭形勢。長期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始終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時代新篇。

  民生,百姓享實惠

  工布江達縣阿沛村坐落在美麗的尼洋河畔,距縣城5公里,交通便利。村裏的新居統一規劃建設,花崗岩砌成的二層藏式小樓外部傳統古樸,內部設施齊全。

  “要不是政府,我們哪住得上這樣的好房子。”村民達瓦次仁説,“別墅一樣的小樓共花了10萬元錢,其中政府給了1萬元補助,銀行提供了3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

  從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小樓,並不只是發生在阿沛村。從藏東到藏南,從城市到鄉村,見證著民生改善帶來的巨變。

  “堅持民生為本、民生優先,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實事’,不斷改善農牧區生産生活條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醫療衛生健康發展,強化文化惠民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使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在西藏民族工作會議暨2014年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陳全國書記代表自治區黨委向全區各族人民群眾作出承諾。

  要知道西藏民生建設是如何發展、怎樣跨越的,我們不妨從1965年自治區成立之時放眼以觀,看看這50年的時間裏,雪域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

  50年來,西藏的經濟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生産總值從3.2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億元。

  50年來,西藏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在了全國的前列,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2016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7359元。

  50年來,西藏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35.5歲提高到68歲,總人口增加了200多萬。

  廣袤的雪域大地上,在安居、就業、社會救助、教育、醫療等領域,民生發展不僅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好的生活,也為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諧,開出幸福花

  每年的藏曆新年,家住遼寧大連的劉家延老師總忘不了撥通電話,和他的藏族學生聊聊家庭、工作。劉老師是上世紀70年代的援藏教師,從1976年離開日喀則至今,已有30餘年時間,他教過的學生大部分已經退休,可他們的通話從來沒有間斷過。

  2007年,劉老師再次回到西藏,他的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望他。聽著兩鬢花白的學生一聲一聲“格劉啦,格劉啦(劉老師)”的親切聲音,身材高大的劉家延老師眼眶濕潤。學生央金説:“劉老師援藏時,正是我們生活最艱苦的時候,他不僅教我們學知識,也幫我們解決生活困難,是我們一生的良師。”

  劉家延老師的故事,折射出整個西藏民族團結的情誼。在西藏的大街小巷,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不少感人的故事。漢族大嫂去買菜,出門時總是問一下藏族阿媽捎點什麼;藏族阿媽曬太陽時,總是看著學步車裏的回族小孩;蒙古族大哥上班還會順便把上小學的維吾爾族小姑娘送到學校門口……這些已成為好多人的日常習慣。就是在這種日常習慣中,體現的是遠親不如近鄰,融入的是民族大愛。

  西藏,這片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土地,因和諧更讓世人注目、嚮往。

  團結,奉獻楷模多

  民族團結還在於每一個個體的身體力行,把民族團結的理念和思路熔鑄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2010年4月中旬,駐察隅縣邊防某連遭遇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災害,連隊糧食全部被泥石流沖走。得知這一情況,附近的僜人村落紛紛自發組織群眾為解放軍送糧食。僜人新村村委會主任夏電夏帶領近百名僜人群眾把家裏最好的東西背出來,走了1天1夜,將物資送到部隊。

  農牧區穩定需要大學生,農牧業發展需要大學生。在乃東縣克松村,總能見到一個村官的身影闊步在田野中。大學生村官張小波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農民,完全融入到農牧民群眾中間。語言不通,他就打手勢,熱情的微笑永遠挂在臉上。為了讓農牧民群眾更快地熟悉自己,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藏族名字:達瓦堅參。從此,在席地而坐、促膝談心的村民中間,多了一個年輕人的身影;在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裏,多了一個憂農民所憂、樂農民所樂的村幹部。

  此外,還有更多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基層民族工作者和普通群眾,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給予人民群眾大愛,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默默無聞地奉獻力量;他們把各族群眾當親人,贏得各族群眾的厚愛。

  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需要艱苦的付出,根植于每個人的一言一行。為了共同的美好未來,無數人在辛勤揮灑著汗水。西藏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記者 蔣翠蓮)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