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19,兩組普通的數字組合,串連起了中華民族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四十度春秋,四十年家國。作為一名“80後”第三代臺胞,我雖然沒有完整經歷這40年的崢嶸歲月,但也切身感受到了周邊生活變化、時代變遷。
作為第三代臺胞,我不能忘卻“兩岸堅冰破”。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一聲“親愛的臺灣同胞”,消融了分隔兩岸的“堅冰”,牽起了海峽咫尺的淵源。記得小時候,爺爺經常會講老家屏東的故事,我們祖上世代務農種植甘蔗。解放後家裏也是開水果店。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臺胞”身份下放農村改造,父親也跟著“插隊落戶”。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爺爺和父親落實政策,結束了“上山下鄉”的生活,安置在鎮裏合作商店。1987年11月2日,在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呼籲以及臺灣同胞的強烈要求下,臺灣當局允許部分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從此“鄉愁”不再是一張小小的郵票,隔絕兩岸同胞的閘門終被打開。爺爺兄弟姐妹5人,一個哥哥,三個姐姐,他最小。1938年背井離鄉來到大陸謀生,1949年後與島內家人聯繫中斷。1988年,50年後回到屏東老家,見到他唯一健在的姐姐時,抱頭痛哭,分也分不開,那是割不斷的親情,分不開的血緣。
作為“臺胞”青年,我難以忘懷“兩岸天塹通”。1992年10月,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達成“九二共識”,用行動證明了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我記得學生時代印象最深的是逢年過節蘇州市臺聯組織我們的臺胞聚會,給我們發助學金、獎學金;中考、高考還有照顧,這讓很多同齡人羨慕。我老家蘇州市甪直鎮90年代初期就來了很多臺資企業。1994年,世界知名衛浴品牌——臺灣和成衛浴的團隊在鎮郊一片荒地上建起了工廠最初雛形,現在已經成為了和成主要生産基地。“臺式”元素已經深深融入到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我也有幸參加了2004年首屆海峽兩岸學子“青春中華,龍脈相傳”等活動,結交了很多來自島內的朋友。
作為“臺胞”骨幹,我更能體味“兩岸一家親”。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60年以來首次會談。2008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直接雙向通郵、通航、通商。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同臺灣方面馬英九在新加坡實現了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2018年2月28日,大陸發佈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參與組織策劃了2017年“分享與建言——我的兩岸婚姻故事”主題聯誼活動,2018兩岸婚姻家庭休閒旅遊産業研習班。最大的感受是兩岸有緣青年用他們的幸福生活真實而生動地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深刻內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印記,一個年輪有一個年輪的重任。1938年第一代臺胞的爺爺隻身1人來到大陸謀生,那時的中華民族正甦醒過來;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二代臺胞父親他們兄妹3人出生,那時的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三代臺胞我們姐妹4人出生,那時的中華民族開始富起來了;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18年3月,我家老二的出生,讓第四代臺胞充實到6人,此時的中華民族正強起來。從1938年爺爺開啟“邱家”大陸一脈到2018年“邱家”大家庭20人,13個臺胞。
四十不惑,歲月不老。2個40年的時光年輪,記錄了我們每個人的變化;2個40年的時代際遇,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今天,“為人民謀幸福”的改革初心在召喚,“為民族謀復興”的兩岸使命在召喚,我們唯有捋起袖子加油幹,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用我們的激情、夢想和奮鬥點亮鄉村振興的星空,為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作者:邱峰,蘇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