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征程】寧夏:不重蹈毀林開荒的歷史覆轍
退耕還林,會不會在完成驗收、停止補貼之後重新毀林開荒、前功盡棄,重蹈30年前發生的歷史覆轍?這是記者此次實地採訪要重點了解的。
這裡提到的“歷史覆轍”,是1982年至1986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我國有關部門在寧夏貧困山區西吉縣聯合實施的“2605項目”。實施這個項目的目的,是通過退耕、造林、種草來遏制水土流失,進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為了推進這個項目,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無償向當地提供了小麥、幹麵條、牛肉乾、牛肉罐頭、椰棗等食品。這個具有試驗特點的項目很成功,有關部門的驗收表明:項目完成後,林草覆蓋面積大幅度上升,土壤侵蝕總量大幅度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當地燃料奇缺的狀況也有所緩解,而這些成效也充分説明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並非是不可逆轉的。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還沒等項目繼續發揮生態效益,就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大片大片的退耕地又毀林復耕了,幾年退耕還林的成果和科研取得的數據以及據此取得的經驗都毀於一旦。
記者走進西吉縣大堡村,見到了當年“2605項目”的親歷者何漢忠。53歲的何漢忠,當年還是20齣頭的小夥子,他對當年的往事至今還記憶清晰:由於他家的耕地也被列入“2605項目”,所以他也吃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椰棗、空心面和牛肉罐頭。項目完成時,栽的樹都有兩米高了,長得好的都可以當椽材了。項目驗收後不久的一天晚上,聽説村裏有人上山砍樹了,全村人就都上山了,幾乎沒落下一家。也有人前去阻擋,但擋都擋不住,只一夜工夫,承包地裏的樹就全砍光了。何漢忠也與村裏其他人一樣,將原來自家3畝地上的樹全部砍下來、拉回來當柴燒了。沒過多久,全村五六百畝一度林草茂盛的山坡地就種上了莊稼,又恢復了幾年前的面貌。
像大堡村這樣一夜毀掉幾年退耕成果的悲劇,幾乎曾在西吉縣各地同時上演。
“2605項目”通過驗收了,原來的援助也停止了,退耕農民的衣食馬上就成為最現實的問題。沒有生活出路的農民,又打起原來退耕地的主意,零打碎敲蠶食退耕的成果。據幾位村幹部介紹,先是割草,後是毀林,先是偷偷摸摸地挖,後是大張旗鼓地砍。縣裏迅速成立“林草管護辦”,組織大量人力分頭阻止,但還是鞭長莫及,力不從心。結果,除了國有林場和部分集體林場的退耕林地外,農民承包的30多萬畝退耕地全部“復辟”了——又變成靠天吃飯、收成微薄的耕地。
如今説起這段往事,何漢忠還是一臉無奈:“沒辦法,我們這裡條件太差了。沒有補貼了,我們就要斷頓,還得從土裏刨食。”
“2605項目”的教訓太深刻,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
1999年開始試點、2002年在全國大規模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西吉縣實施的“2605項目”頗為相似。那麼,退耕還林工程會不會重蹈“2605項目”的覆轍?一旦停止補貼,退耕農民會不會再向退耕地“開刀”?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于2005年年底深入到寧夏退耕還林最集中的南部山區進行了深入採訪。
之所以選擇在那個時間節點採訪,是因為當時我國確定的退耕還林工程的週期是8年,各項補貼也是在8年後完全停止,也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計劃。眼看工程再有兩三年就到期了,那麼,退耕還林取得了哪些成效?國家的補貼還能延續嗎?如果停止了補貼又會出現什麼問題?對此,退耕農民、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都很關心。
2006年1月7日,《光明日報》在突出位置刊登了《退耕還林:補貼到期之後怎麼辦》,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就此先後派人到寧夏考察,其中,國家林業局時任副局長李育材專程趕到西吉縣調研,稱在寧夏、在西吉取到了真經,可以為中央決策提供重要參考。隨後,國務院決定,將退耕還林補助再延長一個週期,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一轉眼,又過去了十多年。記者帶著心中的牽掛再一次對退耕還林進行了專門採訪。
在採訪中,記者欣喜地發現:原來人們普遍擔心的毀林開荒在所有地方都沒有出現,退耕還林工程也沒有重蹈“2605項目”的覆轍。
原因何在?
原因有很多:國家對退耕還林的補貼,又延續了一個週期,不僅確保退耕農民在一個時期內衣食無憂,而且為他們成規模地勞務輸出、培植後續産業、積蓄髮展後勁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也讓農民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部分地區的退耕還林,在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在産生經濟效益;各種扶持政策和“輸血”“造血”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比十幾年前翻了幾番;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減輕了人口對環境的壓力,讓脆弱的土地得以休養生息;除了土裏刨食,當地掙錢的路子也越來越多,就是外出打工也比耕種貧瘠土地收入高得多,人們對開荒的興趣越來越小了;太陽能、電磁爐、煤氣灶等新型能源的廣泛使用,農民無須再上山砍柴做飯、取暖了;更為重要的是,許多農民理解了國家退耕還林的初衷,對退耕還林的意義有了認識,也不想再幹自毀家園的蠢事了。
西吉縣大堡村的何漢忠、牛生永在回答記者的詢問時,以十分肯定的語氣説:“毀林開荒的事,再不會出現了,我們不敢再毀林了,也沒有必要再毀林了,我們這裡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8日 10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