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四川廣安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摘帽”之後還要管

2018年01月17日 10:18:00來源:經濟日報

  3年前,四川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陳德英一家脫貧了。對此,她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戴了多年的“貧困戶”帽子終於摘下來了;擔心的是,“摘帽”了,政府還會管嗎?兒子的癲癇病時好時壞,孫子剛上初中,政府部門如果不管了,弄不好還得返貧。

  陳德英所擔心的也正是當地黨委政府所關注的。代市鎮黨委副書記袁斌告訴記者,扶貧攻堅,決不能認為“摘帽”了就萬事大吉了,一定要構建起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紮實做好“回頭看”“回頭幫”,防止“剛脫貧又返貧”。

  正是在“回頭看”的過程中,陳德英一家的問題得以發現,區裏及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援她養殖了4頭豬和50多只雞;從“衛生扶貧救助基金”中拿出1.5萬元,報銷了她兒子周軍不能在新農合報銷的藥費,同時通過小額貸款幫助周軍學會了修理摩托車的手藝,並幫他開了一家修車門店。

  廣安市脫貧攻堅工作一直走在四川前列,全省首批“摘帽”的5個縣(市、區),有3個在廣安。“摘帽”之後怎麼辦?如何防止返貧?廣安市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對於剛剛脫貧的群眾來説,學費和醫藥費是最沉重的兩大負擔,也是導致返貧的兩大重要因素。對此,廣安市格外關注。

  為讓每一個貧困群眾上得起學,全市構建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階段資助體系,發放貧困學生資助款3.02億元,惠及55萬名貧困學生;支出教育救助金397萬元,資助9010名特困學生,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播。

  為讓每一個貧困群眾看得起病,廣安市構建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覆蓋了13.19萬名帶病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體檢到保健、就醫到抓藥、住院到報銷的各個環節,為貧困群眾報銷各類醫療費用超過2億元。

  增收是穩定脫貧的核心。廣安市一方面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讓貧困群眾在提質增效中增收。全市建成萬畝以上農業示範園區23個,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龍安柚、柑橘、檸檬、蔬菜等特色産業18.5萬畝;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勞動技能,讓貧困群眾在轉移就業中增收,成建制轉移勞動力3萬多人,就近解決就業9440人。此外,他們還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新建成農産品初加工中心21個,培育精深加工企業153個,讓貧困群眾在産業經營中增收。

  廣安區白馬鄉白馬村村民李樹滿正是在産業發展中得以穩定增收。李樹滿曾是村裏的特困戶,丈夫去世,兒子是殘疾人,去年“摘帽”之後,被安排到村裏檸檬産業龍頭企業農豐農業公司工作,每月有1500多元的固定收入。“我今年60多歲了,能在家門口掙到一份穩定的收入,又能照顧兒子,我很滿意!”白馬鄉黨委書記李斌告訴記者,通過土地流轉,農豐公司建起了1000多畝檸檬産業基地,不僅使周邊兩個村的許多村民有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還吸納了40多個像李樹滿這樣的貧困戶到公司打工,讓他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令人欣慰的是,廣安“扶志扶智”工作也收穫了希望,群眾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從“要我脫貧”轉化為“我要脫貧”,為長效脫貧提供了內生動力。白馬村村民黃能明有眼疾,一家4口曾是當地的“老大難”。3年多前,當駐村幹部送給他兩隻種羊的時候,有人擔心羊會不會被吃掉。在村幹部的鼓勵幫助下,黃能明賦予“扶貧羊的故事”積極內容:3年多時間裏,兩隻羊變成了16隻,賣掉7隻,掙了5000多元;之後,他又養起了兩頭母豬,前不久,一頭母豬産仔20頭,刨去飼料等成本,純賺1.2萬多元。黃能明説,他正在與駐村幹部和技術員商量,準備養殖效益更好的黃牛。(經濟日報記者 鐘華林)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