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新”彰顯黨的十九大思想靈魂和精髓要義

2017年11月02日 14:32:1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四新”彰顯黨的十九大思想靈魂和精髓要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甄佔民

   黨的十九大取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碩成果,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黨深刻把握時代脈搏、實踐要求和人民期待,在治國理政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實現重大突破,在系統謀劃黨和國家未來發展中昭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裡面,帶有思想靈魂和精髓要義性質的內容集中體現在新時代、新指南、新戰略、新作為這“四新”上。

  進入新時代:標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用“三個意味著”“五個時代”等系統闡釋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特徵,反映出我們黨把握中國發展大勢的高度清醒和自覺,為推進各方面事業發展提供總的依據和坐標。

  回顧90多年的奮鬥歷程,我們黨歷來重視對中國發展進程的把握,並根據社會矛盾運動提出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注重在準確研判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目標,如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都是依據中國社會“時”與“勢”的變化和階段性特徵確立的,並在此過程中不斷賦予黨的目標使命、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新的歷史內涵。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

  在中國社會發展迎來新的重大飛躍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又一次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提供總的引領。這是深入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而作出的科學論斷,是深入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而作出的科學論斷,是深入把握中國未來發展趨勢而作出的科學論斷。量變中有質變,漸進中有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極不平凡。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成就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使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我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産生了新的更高期待。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目的是要找準分析和觀察問題的基點,找準推進和做好各方面工作的重點,把握好主攻方向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譜寫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與此相聯繫,黨的十九大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産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就是要認清進入新時代的崇高使命,把實現偉大夢想與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有機統一起來,在順應歷史、現在、未來的大勢中繼往開來,強化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使命的自覺擔當。

  確立新指南: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匯聚民族復興的磅薄偉力

  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鮮明特色,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

  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形成過程、豐富內涵和歷史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全面系統闡述,強調它是在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中形成的,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如何認識黨的十九大的相關闡述?最基本的是要循著回應時代課題→得到時代檢驗→滿足時代需要的脈絡去理解,也就是我們黨一貫堅持和反覆強調的:堅持老祖宗、講出新話語,與時俱進形成新的思想理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回答了當今中國發展新的時代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鮮明主題,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思維深邃洞察當今時代潮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度的理論自覺回答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治國理政提出的新課題,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它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無論理論創新的廣度還是透視現實的深度都是創造性和歷史性的。可以説,在每個領域、每個方面都講出了新話,形成一個主題突出、系統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為實踐所證明、有效管用的行動指南。判斷一切思想理論的成敗得失,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説話、用實踐成效檢驗。5年來,我們黨以堅定的政治定力革除積弊,以深厚的為民情懷推動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巨大力量。人們讚譽管黨治黨帶來的黨心民心大凝聚,讚譽改革攻堅取得的重大突破,讚譽黨、國家、軍隊、人民和民族面貌的新氣象,表達了對這一新思想的高度認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人素有“天下情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中華民族觀照人類發展的基本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一系列關懷人類命運和佔據道義制高點的思想觀點,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指明瞭方向。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和正確義利觀、新安全觀、新發展理念、全球治理觀等,都以強大的思想感召力和實踐魅力得到世界上日益廣泛的歡迎和認同。

  實施新戰略:制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戰略的謀劃和實施,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基本經驗。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兩步走”戰略,到改革開放後提出“三步走”、新“三步走”等戰略,都有力引領著國家的發展進步和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九大圍繞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使命,以系統、前瞻和發展的眼光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思想,完整勾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一戰略安排具有方向統領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遠發展進程來謀劃,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人民整體福祉來謀劃,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30年分成“兩個15年”,必將對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工作起到統領作用,推動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這一戰略安排具有現實可行性,它充分考慮我國發展面臨的良好態勢與重大挑戰之間的關係,考慮人民群眾當前需要與未來社會發展可能之間的關係,保證目標的整體推進和突出重點相統一、可預期性與漸進優化相統一。這一戰略安排具有很強激勵性,具有強大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必將激發起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實施這一戰略安排,既是一個歷史的奮鬥過程,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重要的是保持戰略上的定力和耐力,“一錘一錘接著敲,一張藍圖繪到底”。

  展現新作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宏偉藍圖順利實現

  進入新時代、遵循新指南、實施新戰略,最終要落到新作為上。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目標奮勇前進。他還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的勁頭,既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要求,又是落實大會制定的宏偉藍圖的可靠保證。

  我們黨一路走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靠的是為崇高目標不懈奮鬥的頑強意志和行動力量。從“進京趕考”之初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到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再到習近平同志強調“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幹”,都是如此。進入新時代、站上新起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際上是歷史征程的再出發、再趕考;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保證各項戰略任務順利實施,要靠頑強不懈的奮鬥意志和敢於進取的實際行動。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全黨強化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和行動,緊密聯繫各地區各領域的實際,把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變為具體的思路、舉措和行動,貫徹落實好各方面任務。要勇於直面新時代條件下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扭住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龍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1日 07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