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俄漢學家眼中的習近平:人們都想接近他都想和他交談

時間:2013-03-20 13: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根據中俄元首年度互訪機制,3月22日至24日,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俄羅斯展開國事訪問。這是中共十八大和全國兩會後,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

  對俄羅斯人來説,習近平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對習近平來説,俄羅斯也不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2010年3月,身為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了正式訪問,也是習近平首次以黨和國家領導人雙重身份訪俄。從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芬蘭灣畔的聖彼得堡,再到首都莫斯科,短短四天行程,習近平橫穿整個俄聯邦歐亞大陸;從中俄地方合作、執政黨戰略對話、人文合作交流,到與俄方領導人密集會見會談;從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和中俄執政黨對話機制第二次會議開幕式等活動,到習近平特意從緊張行程中擠出時間,參觀遠東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考察“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讓俄羅斯人首次深切領略了自信、坦誠、務實、友好、睿智的“習式風格”。

  習近平與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坦誠交流,給俄羅斯朋友留下了極深印象,引起強烈反響。有俄媒體分析稱,習近平的訪問不僅增進了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及其領導人的了解,他本人對這個最大的鄰邦也有了更加系統、全面、深入的認識。

  俄中友協主席、俄科學院遠東所所長、著名漢學家季塔連科院士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雖然他本人與習近平還未直接交流過,但據他觀察,習近平是一個坦誠、務實、睿智而友善的中國領導人。“人們都想接近他,都想和他交談”。

  季塔連科説,他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探訪普通百姓、與孩子們交談的新聞,習近平注重與人民真誠、友好、平易近人的溝通和交流方式,這令他印象極為深刻。“我認為,習近平的精神和性格與我們同樣喜歡表達形象生動、積極樂觀、喜歡微笑的普京總統的性格相契。他們幾乎同齡,普京比習近平大一歲,兩人一定會找到共同興趣。”

  季塔連科説,習普不僅結下了兩國領導人之間深厚的工作關係,也包括很友好的個人關係。這將有助於兩國快速找到複雜問題的解決之道。

  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嘉麗娜庫裏科娃對中新社記者説,她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是在他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上,“3年前的今天,他們(習近平和普京)站在臺上,我一眼就看到了他——那麼高大健壯,精力充沛,就像今天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一樣。他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領導人,是一個在革命家庭中長大、並將繼續領導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愛國者。”

  庫裏科娃説,習近平3年前訪俄,給所有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非常善於交流,這一點很重要”。她認為,在那次會晤後,普京與習近平之間就已建立起了很好的私人友誼和互信關係,而建立兩國領導人間的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庫裏科娃回憶到,1959年,習近平的父親,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的習仲勳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她的一位同事當年曾陪同習仲勳一行參觀莫斯科。同事説,習仲勳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對很多事情都很感興趣,“這或許意味著,當他回家後,會把自己在蘇聯的很多見聞講述給兒子聽。想必習近平在很小的時候,就一定聽過有蘇聯這樣一個國家。”

  當習近平在2010年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上,提到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俄羅斯名家以及中俄文化交流時旁徵博引,如數家珍,“毫無疑問,受父母的熏陶,他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也非常了解俄羅斯的歷史和現狀。”

  庫裏科娃同時透露説,今年是習仲勳誕辰100週年,俄中友協屆時將舉辦紀念活動。她的同事們正在蒐集當年習仲勳訪蘇的相關照片以做成專集,並準備贈送給習近平。

  而談到習近平的夫人、著名歌唱家和歌劇表演藝術家彭麗媛,季塔連科説:“我曾在克里姆林宮看過她的演出。她有一副非常美妙的歌喉,也是一位很迷人、很有魅力、很美麗的女性。我想,這樣的夫婦將會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出更多的文化氣質,這將更有利於國際合作的成功。”

  2005年初夏,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出訪俄羅斯,彭麗媛走上舞臺,用俄文演唱了俄羅斯人民喜愛的傳統歌曲《紅莓花兒開》、《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一下子拉進了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200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中國年”閉幕式上,彭麗媛再度登臺獻唱,贏得兩國觀眾如潮的掌聲。

  莫斯科師範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漢學家庫爾久莫夫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習近平是個“非常風趣”的領導人,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他曾在中國多個地方主政,非常了解中國國情,並能向世界很好地説明和展示中國。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都十分重視對外交往工作,廣交國際朋友,同時非常樂於傾聽對方意見,了解對方想法。

  庫爾久莫夫認為,習近平此訪將開啟中俄兩國關係的新篇章,“伴隨著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産生,習近平將成功延續並深化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此,我深信不疑。”(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