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原則性通過以來,圍繞自貿區的相關討論熱度高漲,社會各界對改革開放35年來再次推出的新“試驗田”給予了濃厚的興趣與殷切的期望。與上世紀80年代設立的經濟特區相比,自貿區的設立以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大背景,是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破制度障礙,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快中國經濟融入全球步伐的重要戰略舉措。從經濟特區到自貿區,可以窺得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與趨勢。
從姓“資”還是姓“社”,到內資還是外資。
經濟特區消除了世人關於姓“資”還是姓“社”問題的疑慮,為經濟主體參與市場行為解除了枷鎖;自貿區將進一步縮小內資與外資的差別,為投資者創造公平、平等競爭機會。自經濟特區設立以來,中國引進外資的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2年末,外商直接投資從1984年的12.6億美元升至1117.2億美元。外資在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但考慮到外資的逐利性、波動性以及對國內尚處發展初期行業的保護,我國對外資設定了一些限制條件,比如在準入方面就有明確的鼓勵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的劃分。但過多、過高的準入門檻,既不利於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也可能讓國內企業因缺乏競爭而裹足不前。在即將設立的自貿區,外資準入將有望放寬,特別是關於“負面清單”的討論,讓外資獲得國民待遇前景更加可期。
從“讓部分人先富”,到更公平、自由的市場制度。
經濟特區以“讓部分人先富”打破了“大鍋飯”式均貧困境,自貿區將致力於建設更公平、自由的市場制度。改革開放初期,經濟主體面臨著各種制度限制,如企業雇工人數受限、私企産品銷售受限等。經濟特區率先取消了經濟主體身上的制度枷鎖,加快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步伐。但基於維護市場穩定性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我國的利率、匯率等金融制度仍未放開。隨著市場化改革、國際化發展不斷推進,人們對金融制度改革的訴求愈發強烈。近年來,利率市場化步伐已開始提速,人民幣匯率及資本項目管制不斷放開,在此基礎上,自貿區將成為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項目自由化的重要試驗田,為建立更公平、自由的市場制度提供鏡鑒。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貿區內的優惠政策也帶有“讓部分人先富”的影子,但這遠非僅為上海一地的發展提供制度紅利。自貿區進行的試驗所要解決的是當前全中國面臨的難題,未來全國各地都將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從改革“政企不分”,到建立服務型政府。
經濟特區為中國從指令式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提供了試驗田,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改變“政企不分”狀況,使企業從行政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政府依然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企業仍在很多方面受到政府管理的約束。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轉型過程中形成的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缺陷逐漸凸顯,權力與市場結合、行政壟斷、特權經濟均在不同程度形成弱化市場的傾向,長期下去甚至有可能使某些計劃經濟因素復歸,造成市場化改革停滯甚至倒退。在此背景下,自貿區的設立,將為實現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型提供試驗田,當前體制中最難改革的行政審批制度或將破題,這將進一步推動政企關係深化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作者羅寧,係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師)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