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頌》提醒我們,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還是需要從古老的文化源頭那裏汲取生存的智慧,文化身份的甦醒與認同,對我們來説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
昨天,年輕的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33歲誕辰。昨晚的深圳金聲玉振、鼓樂和鳴,被外界譽為“全球視野、國家立場、深圳表達”的大型儒家思想合唱交響音樂會《人文頌》在深圳音樂廳隆重舉行。對這個不斷積澱文化自覺的城市來説,它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場音樂會的本身。
將深圳經濟特區生日這一個特殊的時點與《人文頌》結合起來,有著十分豐富的寓意。深圳較早地就明白,一個城市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核心競爭力不取決於GDP,而取決於文化,文化是最柔軟的也是最有力的力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是《人文頌》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轉型時期擺在深圳面前的一道重要的文化命題,是深圳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一種文化使命與擔當。
“仁慈之心,如同大地,包容人類成兄弟”,“誠信之貴,如同金石,光芒內斂卻瑰麗”…… 這部具有恢弘之氣、浩蕩之勢的合唱交響作品,從2006年策劃開始,歷經多次研討、創作、增刪、潤色,數易其稿。它緊扣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義,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樂章,綴以序曲、尾聲,匠心獨運地以交響性音樂語匯與表現手法,對儒家文化進行了富有時代性和開拓性的詮釋,著力展示中華文化“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
是的,今天,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重新樹立起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覺。長期以來,我們並沒有很好地回答“何為真正的現代化”的問題,一味工具理性至上。這種過分崇尚工具理性的觀念,已經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問題,比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犧牲環境,缺乏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意識;比如市場的功利性侵入倫理領地,導致倫理底線一次次被擊穿;迷茫、焦灼乃至對他人利益麻木的情緒,更是成為現代人的流行病症……《人文頌》提醒我們,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還是需要從古老的文化源頭那裏汲取生存的智慧,文化身份的甦醒與認同,對我們來説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
事實上,文化説到底不過是人性的再現。在西方,正是當年的文藝復興肯定了個人和個體的價值與尊嚴。對我們來説,也只有確立、發現並承認個體的價值與尊嚴,才有可能找回文化的自信。正如《人文頌》曲作者、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教授王寧所説,《人文頌》的宗旨就是要弘揚中國特色的人文思想、儒家文化,尤其對人的人文關懷。儒家文化貫穿著人文關懷,首先是肯定人的尊嚴,彰顯人的價值。
這種對“人”的尊重,也恰是深圳的最大魅力之一。33年來,深圳正是拆除了諸多建立在戶籍、地域等等之上的身份樊籬,讓平等、公正、權利、尊嚴等現代理念更多地進入文化母體,才讓更多人的創造力得到迸發,成就自己夢想的同時也成就了城市的夢想。著名的“深圳十大觀念”之一“來了,就是深圳人”,傳遞的就是一種貼心的人文體溫,那當然也是《人文頌》的體溫。
值得一提的是,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鄭重邀請,《人文頌》將於今年9月21日“國際和平日”當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行演出。這無疑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又一重大標誌性事件。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文頌》從深圳走向世界,將為深圳帶來新的文化氣象;它所承載的“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將提升中華文化的能見度,讓真正的中華文化被世界更多地“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