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7年清明節  >   要聞

古代清明節:既是斷魂之日,也是嬉戲之日

2017年03月31日 11:08:04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字號:    

原標題:從繪畫作品中看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編者按】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而很少知道唐代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及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同樣描述清明卻輕鬆歡樂的詩詞。

  有民俗學者稱,古代的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射柳、鬥雞、放風箏、打鞦韆、蹴鞠(踢球)等種種歡樂,可以説既是斷魂之日,也是快樂嬉戲之日。下面請您跟小編一起從繪畫作品中看看古代清明節是什麼景象。

  清明之日禁煙火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

  清明前後,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這個習俗源於什麼呢?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 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然而,介子推態度堅決,寧願葬身火海。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唐代詩人王建的《寒食》有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説明瞭這一習俗。據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唐內宴冷餐

  “御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唐代詩人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禦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幹粥、醴酪、冬淩粥、子推餅、馓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