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思親懷故,是植根于中國人心靈的倫理價值。時值清明,灑掃祭拜漸多。從四川某地因祭奠引發80多起山火,到“賣紙手機搭售紙充電器”的段子,關於如何表達情感、賡續傳統,再次引來議論。
擴墳、燒紙、放鞭炮,傳統的祭奠儀式背後是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倫理觀,有著強大的文化基礎。然而,隨著時代場景的切換,習俗也需要革故鼎新。霧霾讓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減少也推動著喪葬方式的變革。而不惜重金購買“美女”、“手機”等祭品,更讓祭奠變成炫富甚至是鬧劇,在煙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環境污染之外,造成“心靈污染”。
“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義乃在於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形式可以不同,內涵卻是不變。鮮花祭奠、綠樹祭奠漸成新風,“微博祭祀”、“時空郵箱”等受人追捧,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時代新趨勢,也契合社會新要求。只要緬懷先人、尊老孝親的真心真情在,鮮花可代替紙錢、音樂可代替鞭炮、網路遙拜可代替舟車勞頓,清明節更可收穫環境之“清”、心靈之“明”,獲得更為豐富的內涵。 (馬洪利)
[ 責任編輯:郭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