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文化夢想(圖)

時間:2013-12-26 11:11   來源:人民日報

毛澤東的文化夢想

  當激情的巨斧向歷史的大山猛烈劈去,一定會迸射道道異常絢麗的火光。偉人毛澤東的文化觀就是這樣一把巨斧,它所閃耀的光芒,便是這個民族近現代的時代光芒,便是一個立志改變中華民族落後現實的不懈追求者的光榮夢想。

  (一)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自古文人墨客多有曠世之作。這首《沁園春長沙》作于1925年,充盈著指點江山的抱負與情懷。

  從一名愛國青年,到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一生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成就了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人生追求,實現了為民族復興與人民翻身解放而奮鬥終生的偉大夢想,並且使得毛澤東思想中的文化藝術光芒煥發異彩。

  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從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開始,他的內心就期待時代浪潮急風暴雨式的戰鬥洗禮。這份激情沉積,化為影響他大半生的革命文化思想和革命文化性格。

  1915年9月,《青年雜誌》出版。當時還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就讀的毛澤東在老師楊昌濟的推薦下讀到此刊,立即被這本宣傳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雜誌深深吸引,也由此促使他探索振興中國之路。1918年,毛澤東與蔡和森、蕭子升等人在湖南發起成立新民學會,這是一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團體,毛澤東開始由革命文化夢想向革命文化實踐邁進。

  “五四運動”爆發,毛澤東立即響應北京學生的行動,帶頭組織成立了《湘江評論》週刊,擎起文化這個戰鬥武器,投身於社會變革的滾滾洪流之中—

  “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

  “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

  《湘江評論》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毛澤東也是憑藉這本四開四版的小報刊的平臺,鮮明地張揚起自己的革命文化主張,陸續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等一系列文章,很快成為一名宣傳反帝反封建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鬥士和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

  (二)

  沙場上點將,筆鋒間見兵。

  之後20多年裏,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武裝的締造者之一和主要軍事領袖,大部分精力花費在與敵人生死決戰的殘酷戰爭中,但由於他骨子裏的“革命文化情結”,心中始終不忘另一條戰線—風雲變幻的文化戰線。在南征北戰的槍林彈雨裏,他“指點江山”;在馬背上、窯洞裏,他“激揚文字”,關注“文化同行者”的種種心跡與表現。

  這個時候,影響毛澤東最深的當算魯迅。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這樣評價魯迅: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五個“最”,讓魯迅成為無産階級革命文化的一面旗幟,飄揚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最高峰上。百年來,魯迅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化界的一座無法超越的高峰,與毛澤東對他的肯定與評價有直接關係。

  紅軍長征結束後到達陜北,毛澤東已成為黨內的領袖。在窯洞裏,一面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作戰于抗日前線,一次次同國民黨軍隊面對面搏殺,一面不時地思考文化思想戰線的種種“冷暖”。1942年開春的一天,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裏單獨約見了詩人艾青,於是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現在延安文藝界有很多問題,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見……你看怎麼辦?

  開個會,你出來講講話吧!

  我説話有人聽嗎?

  至少我是愛聽的。

  毛澤東欣然點頭。之後,他又約見了周揚、周立波、何其芳等一批文藝界人士,探討文藝問題。在與各色各樣革命的知識分子接觸過程中,毛澤東深切地感覺到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等問題。於是這年5月,他約請當時在延安的文藝界代表,會集到楊家嶺大院,以座談會的形式,與大家促膝交談,併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首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了他的革命文藝觀。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集中和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文藝思想,並將“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確定為革命文化的發展方向。《講話》對此後中國文化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這一思想引領下,當時的革命根據地作家積極投身火熱的群眾革命運動,創作的題材和內容發生了巨變,涌現一大批表現人民群眾的優秀作品:賀敬之、丁毅的歌劇《白毛女》,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這時期,民間文藝蓬勃興起,百姓自編自創的《東方紅》《高樓萬丈平地起》《繡金匾》等歌曲,以及秧歌劇、快板詩、槍桿詩等風靡一時,使得整個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文藝創作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成為鼓舞民眾和革命將士們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面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毛澤東在北平自信而激情地宣佈:“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裏,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

  呵,那是何等的氣壯山河!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開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當時,各路文化大軍“大會合”,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價值觀念都多少帶有舊時代的痕跡。於是毛澤東決定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除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知識,參加社會運動和實踐,還對他認為的消極事件和人物進行批評與批判。這些批評和批判雖然也有一些不同意見,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時社會上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的小資産階級文化思潮,馬克思主義在文化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得以確立。

  值得抒寫一筆的是,早在1951年毛澤東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作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題詞;1953年,面對歷史研究工作問題,他又提出“百家爭鳴”。之後的1956年5月,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毛澤東以樸素而平實的語言告訴全黨同志:

  現在春天來了,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二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説,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黨發展文學藝術事業的指導方針被提出,令全國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心潮澎湃,激情涌動。

  “雙百方針”下的文學藝術創作一時異彩紛呈,出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老作家們如沈從文、穆旦、周作人等紛紛重新操筆。更有一大批以革命現實主義為表現形式的優秀小説涌現。如柳青的《創業史》,梁斌的《紅旗譜》,吳強的《紅日》,楊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曲波的《林海雪原》,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等等。無論是《林海雪原》裏的楊子榮,還是《紅旗譜》裏的朱老忠以及《紅岩》中那些在特殊環境下進行特殊鬥爭的英雄,都成為文學史上光彩熠熠的典型形象。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十幾年間,整個國家從上至下都籠罩在一種激昂、興奮,充滿激情和理想主義的文化藝術氛圍之中。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毛澤東的文化理想主義追求有著直接關係。

  任何時代的文化,總是帶著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痕跡,這並不是中國的“專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所産生的一批經典作品,同樣攜帶著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在毛澤東“雙百方針”影響下所産生的一大批文學藝術作品,字裏行間所呈現的是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歷史應當給予它們必須的肯定和敬意,更何況其中有許多作品至今我們讀來依然可以從中吸收豐富的藝術養分。

  (四)

  毛澤東一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具有劃時代價值的文藝觀點和思想:他堅定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推陳出新”;他首次提出文化要為人民大眾服務,才有了今天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他確立了“雙百方針”,重視各種形式的文化表現方式,在文化中做到不片面化,不極端化,相容並包,兼收並蓄;他始終把文化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避免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性……

  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一筆寶貴財富,在他的一生中,中國文化實現了近現代的轉變,我們應該把他文化思想的精髓繼承和發揚開來。今天的中國與世界的交融越來越緊密,市場經濟更是給社會主義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的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回望毛澤東波瀾壯闊的一生,前瞻文化發展之勢,感慨良多,重讀他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編輯:張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