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勇)從9月16日起到12月,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話劇《郭明義》在北京、上海、河北等8省(市)11個城市將連續巡演30場。該劇今年4月上演以來,已演出60多場,場場爆滿,觀眾超過12萬人次。
話劇《郭明義》只是一個代表。近日,遼寧文化藝術界喜迎豐收金秋: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準、雅俗共賞的遼寧文化産品集中亮相,受到觀眾喜愛。不少人驚喜發現,這些産品顛覆了以往人們對遼寧文化粗獷、火爆但略顯單一的印象。
9月8日,由遼寧畫家宋雨桂主筆,兩岸畫家歷時一年創作完成的《新富春山居圖》,甫一亮相國家博物館,就獲得公眾喝彩。
今年暑期,反映遼西農民14年抗戰的電視劇《中國地》在央視一套播出後,成為全國同時段收視冠軍;8月29日,“大地情深 遼寧省群眾文化專場晚會”在北京上演;同期,“遼寧優秀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行。
8月28日,根據郭明義先進事跡改編的電影《郭明義》和講述平凡工人生活的電影《鋼的琴》,雙雙榮膺第14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郭明義作詞、遼寧作曲家李傑譜曲的電影主題歌《把幸福給你》廣為流行,2.1億人次在網上點擊下載。
這些文化産品高揚地域文化特色,具備共同的特點:均由遼寧團隊根據遼寧題材、遼寧原型創作,在藝術上體現出厚重大氣、激昂高亢的氣派。這種嶄新的“東北風”樹立了遼寧文化新形象。
除了“二人轉”還有什麼?這種尖銳的質疑和批評,曾一度反映了遼寧文化的狀況。
文化體制改革成為遼寧文化發展繁榮的強大引擎。不斷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了文化生産力,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讓一批文化單位和企業迸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體制機制的創新、遼寧省委省政府的精心培育,催生了遼寧文化新的春天。轉企改制後的北方聯合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獨立拍攝出品電影《郭明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票房收入逾6000萬,口碑與獎盃兼得。話劇 《郭明義》首次採用製作人制,極大提高了劇組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遼寧注重文化的推陳出新和地域特色。電影《鋼的琴》和《郭明義》都是工業題材電影,講述普通工人的不平凡事,展現工人階級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代表了遼寧工業題材影視劇的崛起。電視劇《中國地》融入濃濃的本土文化色彩,凸顯地域風光和特色,展現了深厚的遼寧歷史文化。
遼寧高度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專群結合拓展了遼寧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正在舉行的遼寧全省首屆群眾文化節,在一個月裏推出500多場群眾文化演出,讓群眾走進大劇院,站上大舞臺,成為文化主角,人民群眾滿懷激情地投身文化、創造文化、享有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新風何處來(短評)
文化貴在擁有傳統,更貴在不斷創新。
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的大省,如何在堅持傳統文化長項與發揮新興文化優勢上不斷創新,既需要強大的文化創造力,也需要正確的文化決策力。近日來,遼寧集中亮相的一系列文藝作品、文化活動,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新東北風”的強大動力來自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熱情創造。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的追求也不斷升級,不僅要觀看和欣賞,更要參與和創作。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創造的舞臺,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和有尊嚴的真正體現。
“新東北風”的重要保障來自文化工作者和文藝家的文化奉獻與激情創造。長年活躍在百姓中的基層文化工作者,是遼寧文化近年來風生水起的生力軍。文藝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視角放在典型人物、普通工人,精心創作,厚積薄發,接二連三地推出口碑、獎盃雙豐收的作品。
“新東北風”的強勁推動力來自黨委政府的重要文化決策。群眾滿不滿意、歡不歡迎,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檢驗文化建設成果的唯一標準。喜人的成果和百姓的讚譽更堅定了黨委政府發展和繁榮文化的思路,形成了相互增進的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