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李克強首訪中東歐  >   各方解讀  >   正文

經濟外交促中國産業資源全球共用

2013年11月25日 14:5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訪問羅馬尼亞並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出席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海內外分析人士認為,李克強此次出訪將推動國內優勢産業“走出去”,成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經濟外交的又一亮點。此舉不僅有助於消化國內部分産業過剩産能,還將實現與中東歐國家優勢互補,推進多邊關係互惠互利的新格局。

  從橫貫歐亞腹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東亞與南亞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到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以及攜手東盟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今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在經濟外交上屢屢出新。

  李克強此次出訪將主打經濟外交牌,推動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合作,特別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充分挖掘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地方的合作潛力。其中,將重點推動高鐵、普通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製造業、水電、核電等産業項目“走出去”。

  海內外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不穩、發展中國家增速放緩、中國經濟直面轉型之際,外交為經濟服務顯得尤其重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內經濟面臨深度調整,中國經濟外交更應著力於探索更廣闊的市場,構建更穩健的國際貿易體系,建設更積極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為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鋒説。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向前,但結構失衡、産能過剩仍是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版”無法回避的重大挑戰。英國《金融時報》曾指出,産能過剩拉低了企業在中國國內以及海外市場的利潤水準,並進一步威脅到中國已經放緩的經濟增長勢頭。

  據了解,國際上公認的産能利用率正常水準為82%左右。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國工業産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機械等行業産能利用率最高僅為75%,光伏僅為60%。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認為,化解過剩産能須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通過對外投資和合作,實現過剩産能的優化利用。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浦永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經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中國目前家電、醫療設備、核電、高鐵等産業已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和出口優勢,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

  “這些行業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抓住國家經濟外交的契機,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轉移多餘産能,提升産業升級效率,”浦永灝説。

  朱鋒認為,中國向中東歐國家輸出基礎建設、裝備製造、水電、核電等産業項目具有比較優勢。“當前,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升級改造方面有實際需要。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普遍存在貿易順差,中國商品‘走出去’在當地已經佔有優勢。”

  實際上,經濟外交絕非僅讓中國受惠的“單向車道”,其本質是互惠共贏。

  中國參與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有利於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此外,中國還將從中東歐國家擴大進口,拓展綠色合作,創新融資渠道,在用好中國面向中東歐國家的“100億美元專項貸款”的同時,與西歐發達國家合作為中東歐國家提供融資便利,這些對飽受債務拖累的中東歐國家而言也無疑是重大利好。

  “不僅謀一時,更謀長遠;不僅謀一域,更謀全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龐中英這樣評價中國的經濟外交。中國已從“經濟服務於外交”進入到“外交服務於經濟”的新階段,新一屆領導人不僅為國內經濟轉型謀求新的外交佈局,更在積極推動互利共贏的多邊關係新格局中彰顯智慧。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