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北岸,故得名。東與本省海東地區和西寧市接壤,西與海西州相連,南與海南州隔青海湖相望,北與甘肅省河西走廊以祁連山為界。東西長413公里,南北寬261公里,總面積3.47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州總人口27萬,藏、回、蒙、土、撒拉等少數民族人口占57%。
自治州歷史悠久,西漢開始設置政權。新中國成立以後,于1953年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6年5月更名為海北藏族自治州。現轄祁連、門源(回族自治縣)、剛察、海晏四縣和35個鄉鎮及青海湖農場、托勒牧場、同寶牧場。自治州州府1993年七月從門源縣浩門鎮遷至海晏縣西海鎮,距省會西寧89公里。
自治州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可利用草場4000萬畝,有各類牲畜250萬頭(只),以生産藏係羊、牦牛、“大通馬”而馳名中外。60多萬畝耕地上,種植有青稞、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是省內主要的油料基地,每年可提供商品油1.2萬噸,素有“門源油、滿地流”的美譽。全州森林面積500多萬畝,松、柏、樺、楊等木材蓄積量300多萬立方米,是黃河等河流的水源涵養林,有30多種珍禽異獸和40多種中草藥資源。境內有較大河流140多條,年進流量、年徑流量58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10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電裝機容量70余萬千瓦。祁連山被稱為中國的“烏拉爾”,有金、銀、銅、鐵、鉻、錳、寶玉石、石棉、煤炭等金屬、非金屬礦藏資源4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25億噸,居全省第一;石棉儲量1700多萬噸,是省內唯一能濕法生産的優質棉種,有“祁連石棉甲天下”的美譽。
境內聞名於世的青海湖及鳥島、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廣闊壯美的草原森林、令人神往的原子城,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構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
建國50年,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州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團結奮鬥,艱苦創業,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資源開發,在穩步提高農牧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和第三産業,全州經濟步入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兩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1998年國內生産總值達9.83億元;畜牧業連續19年穩定發展,實現定居、圍欄、棚圈、飼草料基地和人畜飲水“五配套”;農業連續11年豐收,1998年糧油産量分別達5038.8萬公斤和2518.4萬公斤,均創歷史最好水準;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分別為1279.76元和2035.92元,較1978年增長10.6倍和9倍,總産值達3.99億元。以能源、冶金、石棉、農畜産品加工和建材為主體的工業快速發展,1998年工業總産值達到2.55億元,已成為全州國民經濟的頂梁柱。鄉鎮企業連續十多年保持了20%左右的發展速度,總産值、總收入于1995年突破億元大觀。第三産業也步入了持續、快速發展階段,1998年第三産業總産值達3.28億元,比1978年增長295%;199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億元,財政收入8079萬元,比1978年增長7.46和5.68倍。全州95%以上的村社通了汽車,公路通車里程達1952公里,郵電路總長1634公里,其中光纜長度達138.54皮長公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對經濟貢獻率達36%,中小學生入學率達95%以上,州、縣、鄉、村四級醫療保健網路和各種文化設施齊全,省、州、縣級文明單位有400多個,文明戶2萬多戶。如今的海北,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27萬各族人民將創造更加輝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