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溫總理“改革開放是正確抉擇”

時間:2012-06-15 14:59   來源:人民網

  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目前面臨很多“硬骨頭”。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頻提改革開放,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正確抉擇。”這是往昔實踐經驗,也是未來發展啟迪;既是命運抉擇,更是特殊使命。

  近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眾所週知,我國在歷史上曾是經濟大國,182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分別為2286億元,126億元,209億元,分別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之後之所以落後,經濟體制障礙是其中重要因素。

  但是當代我國面臨著特有的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存在著特深的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突出的表現就是城鄉存在數以億計的富餘勞動力。無論是把經濟增長潛力發揮出來,還是把巨大發展空間變成現實,都需要一系列的條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改革開放。通過突出優化配置社會生産資源,努力在世界範圍內合理配置社會生産資源的方式,不斷提高生産要素運營效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並成為30多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特別是2011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其中公共財政收入10.37萬億元,增長24.8%。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正確理解: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就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群眾的意願,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使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相適應,堅定不移地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于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實踐,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尤其是近30多年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制度大推進,解決了民主政治領域方向和動力問題,第二次制度大推進,提升了多黨合作民主政治制度的地位,第三次制度大推進,推動中國特色民主政治邁上新臺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伴隨著制度、政策的創新和發展,對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對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具有特別意義的是,2007年我國政府向全世界發佈了《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成熟,顯示出自信和優越性,表明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建設跨上一個新臺階。於是,我們可以這樣來正確理解:改革開放是促進民生政治發展的內在動力。

  當前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改革攻堅期,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由於發展不充分帶來的,這要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來逐步加以解決;有的是由於體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

  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的體制性因素,加快建立健全各種社會保障機制;必須在加快經濟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實行居住證制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而要落實好上述這些要求和任務,歸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在制度建設和創新上多下功夫。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建立起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社會體制,調動一切經濟因素和各方面資源,形成社會和諧人人共識、共責、共用的生動局面。溫家寶總理特別強調要通過改革開放政策,讓農民無論進城還是留鄉,都能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正確理解:改革開放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的創新壯舉,是我黨領導的偉大變革,是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感慨並斷言:“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胡錦濤總結並要求: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主動大膽探索,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再創發展輝煌。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