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孟冰:不忘責任使命 反映人民心聲

時間:2012-05-24 10:0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前不久,我參加了中國文聯組織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週年——中國戲劇家延安行”活動。再一次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延安,並參觀了當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講話》的舊址與魯藝舊址。其實,在我的印象裏,更深刻的還是十幾年前第一次到延安時的感受。當時,除了參觀、拜謁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聖地之外,還特意朝拜了當年魯藝的舊址。我扒在那座老教堂被木板封住的門窗前,透過木板條的縫隙向教堂內窺望,陽光從對面的窗上灑進空曠的大廳,在那明顯的光束中,我看到空氣中那些細小的飄浮物在微風的氣流中輕輕地飄移著,在光影的暗處,我看到大廳的角落裏有破舊的桌椅和一些雜物……突然間,我的耳邊似乎響起鋼琴簡單地音階和單純的旋律,於是,我仿佛看到,一批來自城市和鄉村的熱血青年,梳著小辮或留著整齊的短髮,身穿白襯衣灰綿褲,打著綁腿,在自製的練功把桿前隨著“一噠噠,二噠噠”的節奏,抒展地伸張著手臂和大腿;我仿佛看到一些演員圍坐在炭火盆前激情地朗讀著詩歌與戲劇臺詞;我仿佛聽到《兄妹開荒》和信天遊高亢的曲調;我仿佛聽到那從滾雷到閃電一般深沉悲憤、激昂恢宏的《黃河大合唱》……

  那時,我一直在想像:那是怎樣的一群人啊?他們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甚至有的還來自海外,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有的人早已成為文化界的名人,而他們卻衝破國民黨的重重阻撓,一無返顧地聚焦在延水河邊、寶塔山下,為了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華夏兒女的尊嚴,他們放棄了個人生活的安逸,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最原始、最簡單的文藝形式開始,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民族解放的偉大鬥爭之中。在這裡,他們住窯洞吃小米,過著穴居生活;在這裡他們學政治、學哲學、學軍事,樹立了革命理想;在這裡他們開荒種田,認識了楊老漢:在這裡他們學唱信天遊,開始創作革命文藝作品;在這裡他們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在這裡他們傾聽領袖的教導;在這裡他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並思考人生……,此後,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應運而生。

  他們的激情至今仍留在我們的記憶裏,留在歷史的回聲之中……

  前輩藝術家留給我們許多財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懂得了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從此,他們努力學習,深入生活,刻苦鑽研,精力創作,為我們留下一大批反映時代、反映人民、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從魯藝走出的一批又一批文藝骨幹,在各自崗位上充分發揮出我們黨的文藝工作的戰鬥性,對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動員人民、打擊敵人、瓦解敵軍起到極大的作用。有這種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藝術家們,無論是在解放區,還是在國統區,都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傳世之作。

  全國解放以後,我們黨在文藝政策上明確提出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社會主義的文藝園地一度繁花似錦,百花盛開。

  由於我們黨在歷史上出現的過錯,使這種文藝繁榮的局面出現了停滯,甚至凋零,即使在後來的撥亂反正之後,仍然有不少藝術家心有餘悸。於是,有些作家開始回避現實生活,甚至開始遠離政治。直到今天,在戲劇舞臺上,反映現實生活的原創劇目越來越少,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較高藝術水準的原創劇目更是鳳毛麟角。

  記得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因為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南征北戰》、《英雄兒女》這樣的反映現實生活,歌頌時代英雄的作品,改變了人生觀,明確了生活的目標,並最終投入到文藝事業當中的。在那個年代,多少作家、藝術家真正紮根在人民群眾之中,用他們的感情,真實地反映著人民的疾苦和願望,熱情歌頌著歷史的變遷。從趙樹理身上,我們看到他對農民深厚的感情,他説他希望他寫的書也能夠出現在集市的地攤上,讓那些蹲在地上的農民,花上幾分錢就能看一本,而不是只看那些三俠五義……我們從山藥蛋派作家身上看到了他們對千百年來讓農民魂牽夢繞的土地、對千百年來壓制女性的婚姻制度的關注,我們從魏巍、胡可、劉佳、沈西蒙、徐懷中等軍隊作家身上看到他們對黨的忠誠和對英雄主義、戰士情懷的理解,我們從郭沫若、曹禺、老舍、陳白塵等人身上看到他們對黑暗統治的憤怒的對理想生活的憧景,我們從賀敬之、郭小川等詩人身上看到他們對春天的陶醉和對秋色的迷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們對祖國對偉大時代的讚頌……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