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類文明傳播發展的重要載體。網路傳播形成一個影響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統,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
自1994年4月我國加入國際網際網路以來,網路在我國飛速發展。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網際網路用戶達3.38億,普及率達25.5%,並保持持續穩步增長。可以説,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影響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路傳播方式給社會生活帶來許多改變,但也産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學術界對此一直十分關注,圍繞如何利用網路傳播的優勢、控制網路傳播的消極作用、積極引導網路傳播等問題展開了多角度研究。
網路傳播具有全新的特點和優勢
對於什麼是網路傳播,學者們有不同的概括。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所謂網路傳播,就是通過國際網際網路這一資訊傳播平臺,以電腦、電視機及行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動畫、圖像等形式來傳播資訊。網路傳播可以理解為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媒介進行的資訊傳遞,是一種兼具人際、組織傳播內涵的新型大眾傳播。
網路傳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主要是由其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和特點決定的。網路傳播資訊的速度和規模、影響的地域範圍以及表現形式等都遠遠超過以往的大眾媒體,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按照學者們的歸納,網路傳播主要有以下優勢:
資訊量大,速度快。網路以其超連結的方式將存儲資訊的容量無限放大,而傳統媒體卻要受版面、頻道、時間等因素限制,無法任意擴大和豐富所發佈的資訊內容。在資訊傳播效率上,傳統媒體所要發佈的資訊都必須經過採集、篩選、加工等多個環節才能夠傳遞給受眾,而網路傳播將這個過程大大縮短,網路資訊可以實現即時更新,大到國際、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均能在網上得到同步反映。
傳播手法多樣。網路傳播不僅集傳統媒體傳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實現以往各種傳統傳播手段的整合,滿足了受眾多方面需要。
傳播過程多向互動。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單向、線性傳播,傳播主體和受眾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而在網路資訊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可以任意互換角色,受眾既是資訊的接受者,也可以成為資訊的傳播者。受眾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不僅可以主動地獲取或發佈資訊,而且可以實現無時空限制的交流溝通。
交流具有開放性。在網路上,人們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就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交流。網路傳播是完全開放的,全球共用、廣泛參與是其鮮明特徵。
傳播主體廣泛。傳統資訊發佈主體是某個具體的電臺、電視臺或者報社、雜誌社。而在網際網路上,每個網民都可以是資訊發佈者。同時,網路還具有傳統媒體所沒有的虛擬性,網路傳播主體可以匿名,網民隨意出入自由發言,發言機會均等。
網路傳播具有雙重效應
網路傳播的迅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學者們形成了普遍共識,即網路傳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路的科學傳播有利於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另一方面,網路管理不善則容易導致不良資訊氾濫,引發矛盾、渙散人心。因此,許多學者提出,既要正確認識網路傳播的積極效應,又要清醒看到網路傳播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
網路傳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利於經濟社會活動。近年來,網路資訊傳遞在商務、教育、醫療、金融、工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向縱深發展,帶動了生産、銷售、運營、管理等諸多環節的融合,同時促進了網遊、IT、媒體、出版業等相關産業的進步。與網路相結合的資訊化整體解決方案在公安、證券、交通等領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有利於民主法治建設。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辦起政府網站,直接上網與網民交流,提高了行政決策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科學化。網路也為社會公眾提供了非等級、非約束、非洩露身份的直接參政渠道。網路激發了民主參與熱情,人們更多地通過網路發表對某些社會現象、公共政策乃至突發事件的看法和意見,發揮了輸入和反饋、監督和糾錯等功能。
有利於消減社會矛盾。網路提供了言論宣泄緩衝區,有類似社會“減壓閥”的意義。同時,網路的平等性縮短了人們的距離,增強了社會溝通,有助於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增強公民意識。網路沒有中心,沒有領導機構。每個網民都可能成為中心,這增強了個體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另外,網路的自由、開放,使人們可以平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網路為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有利於促進文化和知識傳播。網路打破時空限制,不同國家、民族的人互相交流,千差萬別的文化觀念、風土人情、政治信仰以及價值觀、倫理觀、生活傳統等發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網路的全球開放性,既方便我們學習借鑒優秀的文明成果,又有利於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
學者們指出,在看到網路傳播對人類社會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對網路傳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應高度關注。這些負面效應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導致責任意識淡化。網路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無權威、無中心。網路社會不存在對人們言行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範體系,人們在網上的言行往往會因此變得肆無忌憚,從而導致人們責任意識的淡化,助長無政府心態。
導致人際關係疏遠。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力和滲透力造成人們對網路的極大依賴,長期生活在網路社會中的人們習慣於通過網路解決問題、獲取資訊、表達情感、進行活動,其結果是人與現實社會生活越來越疏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反而慢慢變淡,導致人際關係的內涵和交往模式發生扭曲。
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被消解。有學者提出,網路可能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造成巨大威脅。網路交流突破了種族、地域、民族、國家和不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的制約。在交流過程中,不同社會意識之間相互批判、相互解構。這樣,就容易導致現實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中心地位在網路社會中被削弱、被消解,這一情形反過來又作用於現實社會,其結果是使價值相對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盛行,現實社會中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與中心地位被削弱。
導致資訊利用不平等。有學者指出,伴隨著網路發展,資訊鴻溝也隨之出現。資訊鴻溝是全球資訊化進程中網際網路普及與利用的差別造成的資訊落差、知識分割和貧富分化現象。它不僅存在於國家之間,也存在於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不同教育程度的階層之間。目前,我國網民以青年為主,年輕人擁有資訊資源優勢,而在老年人中網民較少,這容易誘發代際衝突。從網民分佈看,城鎮居民佔近3/4,遠遠高於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這就造成資訊利用上地區間的不平等。
導致社會道德失范。網路傳播在給人們帶來新文明的同時,也為網路犯罪行為和道德失范行為提供了可能。這不僅表現在為傳統犯罪行為和道德失范行為提供了更為快捷、便利的現代工具和場所,而且表現在為一些新的犯罪行為和道德失范行為提供了滋生土壤,如金融詐騙、敲詐勒索、黃毒病毒、謠言誹謗、侵犯智慧財産權和隱私權等。
通過監管實現網路傳播良性發展
學者們普遍認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網路傳播的正面和負面效應都會擴大。因此,對網路傳播加強監管十分必要。應通過監管,實現網路良性發展,發揮網路傳播優勢。針對我國目前網路發展現狀,學者們對加強監管提出許多建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理論研究。學者們指出,網路的建設和管理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為此,應加強對網路傳播的研究,以更好地用先進的、豐富的、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來佔領網路傳播陣地,用科學的、有效的管理來規範網路傳播秩序。
健全網路法規。學者們強調,應儘快明確國家網路管理機構,負責規劃和協調全國網路傳播管理工作,加強對網路傳播的監管力度。完善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明確監管流程和責任。
提高控制技術水準。學者們指出,保護網路安全帶有高科技特徵,因而加強技術研究、提高控制水準非常關鍵。應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資訊安全産品,力爭在加解密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同時,應加大反病毒技術與資訊監控過濾技術研究,進一步開發網民信用軟體系統。如果有網民發佈了不健康資訊,應及時發現制止,並限制其網路活動自由。
組建行業協會。學者們認為,目前我國還缺乏網際網路行業自律辦法,行業自律不夠健全。在時機成熟時,可以考慮組建行業協會,由行業協會來制定正式的行業自律辦法,對不遵守行業自律辦法的網站進行行業內懲罰。
加強宣傳教育。學者們指出,引導網路傳播健康發展,對網民加強教育、增強其法律和道德意識十分重要。針對目前我國網路用戶低齡化的特點,應讓有關網路傳播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教育走進課堂,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各大媒體尤其是網路媒體應開設專欄,加強對網路傳播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的宣傳,使網民增強法律意識、規範意識和自律意識,養成健康文明的上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