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登峰
最近幾天,蘇城的端午粽子賣得非常火。如今,過端午節不再需要自己動手去包粽子,想要吃什麼口味的端午粽,走進商場或專賣店就能買到。而傳統的“五毒衣”、虎頭鞋等要麼難覓,要麼大多來自“現代化”機器加工,而隨便問一下身邊的人,如果不去問一下“度娘”,端午的“五黃宴”更鮮有説得全者,傳統的端午習俗在年輕人的心裏甚至只是簡單地與“吃粽子”劃上了等號。
傳統端午習俗是不是漸行漸遠了呢?民俗專家表示,端午習俗符號的變化在特定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變遷,傳承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核心的端午傳統文化並未有太多的改變。
蘇州的端午符號有哪些元素?“老蘇州”端午民俗氛圍濃
蘇州的端午節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圖騰的祭祀儀式,春秋後又融入了紀念伍子胥的內容。蘇州的端午有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挂香袋、貼五毒符、挂鍾馗像等習俗。蘇州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沈建東介紹,蘇州的端午龍舟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多水有關,且遠古時代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聞一多先生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故而有競渡之事。
沈建東説,除了劃龍舟外,節日飲食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日裝飾則有五毒圖、菖蒲艾葉、鍾馗像、纏臂的彩線,挂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而在江南地區,還有獨特的驅毒避邪習俗——消赤口白舌。懸鍾馗、關帝畫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內插菖蒲艾葉,門戶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紅紙之菖蒲艾葉。用紅紙書寫下述詞句張貼于門外,均係去除邪氣之意。
沈建東説,清朝顧祿所著的《清嘉錄》描述,端午也是採藥季節,《清嘉錄》卷五記載:“土人採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藥市收瘌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與採藥、採艾蒲等相聯繫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也是古人野外遊藝之遺俗。因此,蘇州的端午民俗文化和端午符號非常豐富。而“老蘇州”對端午節更是情有獨鍾。
昨天上午,家住園區都市花園67歲的陸林妹將剛煮好、散發著一股清香的蘆葦葉拿到客廳,再將豬肉和泡好的10斤糯米端出廚房,在客廳裏包起粽子來。陸林妹手工嫺熟,只見她將蘆葦葉折成一個倒圓錐筒,將糯米和豬肉分別放進去,右手拿著蘆葦葉三下一繞,再用包裝線一扎,一隻粽子就包好了。陸林妹是位“老蘇州”。她老家以前在吳縣外跨塘倪村鑰匙小隊。“外面的粽子品種多,但我就覺得自己包的粽子更有節日味道。”陸林妹説,老蘇州端午“吃五黃”,給孩子穿“五毒衣”,蘸雄黃酒畫“王”字,採蘆葦葉子包粽子,看賽龍舟等。她小的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長大後,她也依據父母所教的,每年端午節親手包粽子,準備好“五黃宴”,大門口再挂上菖蒲。小時候,她還跟村裏的幾個小姐妹一起做香囊。如今,年紀大了,眼睛不太好,香囊也不做了。但如果要看龍舟賽,端午節當天到金雞湖就能看到。
粽子工廠化生産“五毒衣”很少見
網購的“端午禮”缺了點什麼?
“我喜歡過節的氣氛,但現在端午節的氛圍不濃。”園區都市花園的陳雪華女士告訴記者,為了給2歲的兒子購買端午“五毒衣”和虎頭鞋,她去過觀前街玄妙觀附近的商鋪,去過山塘街和石路南浩街。最後在南浩街一家店才找到“五毒衣”和虎頭鞋。
陳雪華感慨道,她原本想去購買手工製作的五毒衣和鞋子,結果根本找不到。除了香囊、香袋可以在很多地方買到外,像五毒符、鍾馗像等還真難買。
飽含端午文化元素的“五毒衣”、虎頭鞋是否真的少見呢?記者進行了調查。昨天中午,在觀前街玄妙觀東側的一家店舖,當記者詢問有沒有兒童穿的“五毒衣”和虎頭鞋時,店員聽後一臉茫然。記者詳細解釋,是端午節給孩子穿著避兇、討吉利的“五毒衣”後,她才明白,説:“好像這裡都沒有賣。”記者圍著觀前街和玄妙觀周邊店舖轉了一大圈,發現這些店舖中,雖然有8家出售幼兒衣服,但沒有一家售賣“五毒衣”和虎頭鞋。
隨後,記者又前往石路南浩街。每見到一家出售兒童衣服的商鋪就進去詢問。最終,在南浩街與神仙街交叉口附近,見到了一家售賣“五毒衣”和虎頭鞋的商鋪。老闆是一位女士,她告訴記者,五毒衣和虎頭鞋的價格都是25元左右。近些年,由於“五毒衣”需求量不大,所以現在很少有商家進這類貨。而他店舖裏也只進了不足10套衣服。但就是這幾套“五毒衣”,他還在擔心“不知道能否賣得掉”。而且,如果這個端午節賣不掉,就要留著明年再拿出來賣了。
下午1點左右,記者又從石路走進人流量較大的山塘街。在記者走訪查看的1個小時內,記者沒有發現有商鋪售賣端午“五毒衣”,只有一家店舖門前擺放著兩雙“虎頭鞋”。當記者表示想給孩子買一套“五毒衣”時,女店主建議“到網上看看,網上可能有賣”。
“五毒衣”很少見,“五黃宴”應該有人知道吧?記者隨機在路邊詢問了12名路人,但得到的結果都是“不知道”或“沒聽説過”。
後工業化時代端午習俗如何傳承?
當端午粽子和端午香囊走進工廠化的生産車間,當代表端午文化的“五毒衣”和虎頭鞋難覓蹤影,是不是説明端午習俗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呢?
“那些原本代表端午習俗的物品和符號,在人們遍尋不著的時候,可能就會逐漸淡化對端午習俗的傳承意識。”陳雪華不無擔憂的表示,端午節既寄託了人們對平安和諧的美好心願,也是老百姓祈求健康、驅邪避兇的節日,有著很深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如果傳統的東西都丟掉的話,説明傳統節日已經“貌合神離”。陳雪華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知道傳統端午習俗,從而做好傳承文章。
“在古城區範圍內,端午習俗氛圍還非常濃郁。”蘇州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沈建東説,相對於一些年青人對傳統端午習俗的淡忘,蘇州古城區的社區,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會舉辦各類有關端午節的活動,如包粽子比賽、繡荷包、做粽子工藝品、做五色絲荷包,組織大家在一起吃“五黃宴”等。“只不過大家都是以另外的一種方式過端午。”沈建東介紹,古代賽龍舟的寓意是“驅邪”,現在是一種體育競技和文化娛樂的方式。如果端午傳統習俗還是依照古代方式傳承,有些就不能被大眾接受。
沈建東説,傳統端午習俗從民俗學上來講,首先它的“傳承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像端午習俗,它核心的東西是“追求和諧團圓、驅邪避兇”,只要核心的東西沒變就好。如果説傳承一定要“手工”包粽子、做香囊、做五毒衣、做虎頭鞋,那就需要大家放下工作,這不現實。那就可以用機器製作的方式,來表示對這個節日的關注。這也是一種傳承。
其次,是傳承的“時代性”和“變異性”。以前是“農耕時代”,現在是“後工業化時代”。我們不能總以“農耕時代”的方式來傳承。如香囊,現在有刺繡藝術家做出了“緙絲香囊”,既有觀賞性,又有保存價值,這也是一種傳承。因此,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變化了,習俗的傳承不可能再跟農耕時代一模一樣。
“學校、文化單位、媒體還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蘇州的端午習俗。”沈建東説,最近一段時間,不少街道、學校、社區等單位預約她講解蘇州的傳統端午習俗,而且日程安排得非常滿,這足以説明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了解端午習俗。如何將端午習俗知識講解得更加深入?目前大家普遍喜愛的方式是“體驗式”。也就是在講解過程中,不僅讓大家能聽到相關知識,最好還能現場動手做香囊、包粽子、挂艾蒲、貼鍾馗等,讓大家能夠看到、吃到或聞到。這種做法也會在小朋友的心中種下一粒種子。有了這粒種子,就會慢慢培養成一朵花或一片花園,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