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習主席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週年大會  >   滾動播報  >   正文

走進“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

2014年12月19日 13: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作為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大橋之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一直備受矚目。在澳門回歸15週年前夕,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現場了解到,建設各項工程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主體工程承包人的合同額已經完成了75%,建設方正朝2016年底前通車的既定目標努力。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採用橋、島、隧組合方式,主橋長約29.6公里,其中跨伶仃西和銅鼓主航道設海底隧道,橋隧轉換設兩處人工島。海底沉管隧道總長度為5.6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沉管隧道工程。

  從位於珠海淇澳島附近的大橋建設營地碼頭出發,乘船約半小時就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這條海中巨龍已經粗具雛形,一個個橋墩已經矗立在海中,一些吊船正在緊張施工,而整個工程的制高點——青州航道橋的兩個163米高的主墩索塔,都已經完成了150米以上的工程量。

  船繼續往香港方向行進,不久就來到了西人工島。等大橋建成後,車流將在這裡從橋面轉換入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綜合部副部長陳向陽介紹,這裡現在有400多人的施工隊伍在緊張施工。目前島上的工程主要集中在道路減光段和隧道敞開段,工人們也在已經安裝好的海底隧道內進行路面鋪裝等工作。

  “海底隧道是整個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難度極高,需要面對複雜的海底地形和水文條件,借助海洋氣象預報找到精確的窗口期進行沉管對接,對接難度不亞於天宮一號。”陳向陽説,“雖然33根沉管我們已經安裝了14根,但這就像在走鋼絲,在沒有全部完成之前,一刻都無法鬆懈。”

  離開西人工島,記者隨後繼續乘船來到珠海桂山島以北的牛頭島,這裡曾經是一座孤島,而現在是大橋海底隧道沉管預製廠。偌大的廠房內,工人們正在將一根根鋼筋綁扎成一個個鋼筋籠。經過混凝土澆築後,這些類似火柴盒形狀的巨型管節將連接成一個長180米的標準沉管,每個重達8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的重量。這裡兩條生産線不斷工作,基本上每兩個月能生産兩個標準沉管。

  據中交股份聯合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預製廠一分廠總工程師戴書學介紹,這裡大約有接近2000名工人在奮戰。為了完成33個沉管預製的艱巨任務,工人們工作、生活在海上,基本不下島。在這裡,食物和水都需要通過船舶運輸過來,建設方為了方便工人,每個月還會請一位理髮師上島為工人們理髮。

  “這個橋對澳門、香港和珠海來説意義重大,項目能夠如期完成,對三地的促進也會有很大作用。我們作為施工一線員工來講,能夠盡我們最大的努力,能夠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項目,也算是為慶祝澳門回歸15週年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吧。”戴書學説。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介紹,主體工程承包人合同額已經完成了75%左右。在島隧工程中,33根海底沉管已經預製完成了60%,安裝完成了42%,兩處人工島工程量已經完成88%以上。在橋梁工程中,海中193個橋墩已經完成了136個,整體工期處在可控範圍內。不過,接下來還需要面臨一系列難題,包括曲線段沉管管節的預製和安裝、最終的接頭、以及三個通航孔橋主塔的吊裝等。

  “這些難關都需要我們逐個逐個去闖,我們爭取在明年八九月份的時候,橋梁工程23公里全部拉通,爭取在2016年底能夠把這個項目順利建成通車。”余烈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