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已有千年曆史的四川汶川縣水磨鎮因古時有很多以水為動力的水磨而得名。如今,水磨鎮已無水磨,遠觀卻如丹青所畫,恍如水墨。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建築、川西風格嶺南韻味的門樓、白脊灰瓦青石鋪路的禪壽老街,還有那一棟棟裝飾著羌族圖騰和藏式彩繪的精緻小樓,都是那樣和諧相融,佇立在群山之中、融匯于天地之間。
這樣美景,遊客無不陶醉其中流連忘返。記者隨人潮在老街上細細品味這座在“5 12”大地震的斷壁殘垣中奇跡般恢復生氣的街鎮。只見在這條1000多米的石板老街兩旁,家家懸挂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戶戶高挑起喜慶的紅燈籠,滿街雕花木門裏面,擺著琳瑯滿目的藏族、羌族特色的旅遊商品、土特産品、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大街小巷中飄蕩著水磨老臘肉、石磨豆花和“九大碗”流水席誘人的香氣。在原址上原汁原味重建的古老戲臺還是那樣色彩斑斕,精雕細刻的禪壽老街古牌坊依然那樣厚重端莊。唯一不同的,在佔地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水磨羌城”裏,點綴在古老建築周圍的一個個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西式酒吧、畫廊、藝術品商店,為這座美麗純粹的中國小鎮注入了現代韻味。
記者還記得時任廣東佛山市長助理、水磨鎮援建指揮長劉宏葆説過的一句話:“水磨的重生,不應該是磚瓦蓋出來的,而應該是從土里長出來的。”他們不僅做到了,而且還把多種文化符號融匯在這裡。
水磨的建設者們著眼未來精心規劃,先後投資10多億元,拆除或遷走了曾經是水磨幾十年來經濟支柱的6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大學城、藏羌文化走廊和一大批旅遊、民居、綠地、文化演藝等設施,用灰瓦白墻、青石鋪路的方式,為古老的水磨和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帶來時代的進步和對傳統的尊崇。去年的“5 12”兩週年之際,聯合國為水磨鎮頒發了“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獎牌。
記者走進一家叫“龍門客棧”的店舖,剛剛坐在一張臨窗的茶座上,店老闆龍剛就趕緊招呼老闆娘給沏上了一杯碧綠的明前羌芽,輕抿一口,滿嘴芳香。龍剛自豪地説,他家的這座客棧能吃、能住,但最讓客人滿意的還是茶,去年開張以來,人少時每天有2000多元收入,現在每天的收入最多可達到5000元左右,日子比過去不知好多少倍。
地震前在鎮上一家工業硅廠幹了20多年的宋祥麗,現在是水磨鎮一家火鍋店的老闆,每月的收入從過去打工時的1000多元上升到現在的近2萬元。“全國各地和外國的遊客每天都有幾千人,最多時一天有上萬人次,火鍋店的生意特別好。”身上圍著圍裙的宋祥麗一開口總是笑意先出。她指點著自己的火鍋店説:“小時候我們住的就是這種木頭房子,但遠沒現在的這種漂亮,周圍鄰居家家戶戶門窗上的雕花圖案都不一樣,剛修好回來一看,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門了。地震前這裡的高煙囪特別多,早晨起來滿屋灰,路上有水時滿地都是泥。現在的一切都是這樣完美。”
看著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水磨,聽著鄉親們滿意的嘮叨,鎮黨委書記王志勇心裏樂開了花:“水磨鎮的重建群眾十分滿意!十分感謝!”
【記者感言】中華民族愈挫愈勇永不言敗的民族精神,從水磨古鎮的重建中可見一斑。(記者 鄭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