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讓清明更“清明”
原標題:科技賦能 讓清明更“清明”
清明節即將到來,北京市233處祭掃點已經做好服務市民的準備。不少服務單位推出了新型祭祀方式引導市民文明、綠色祭掃。在八寶山老山骨灰堂,就推出了一款十分環保的水溶祭祀用品,有寄思信箋、寄思折疊花,成為市民表達哀思的又一新選擇。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是祭祀掃墓的日子,這一綿延千年的習俗,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了國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情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傳統焚燒紙錢等祭祀用品的弊端日益凸顯,亟待破舊立新。
一方面,焚燒祭品嚴重污染空氣,一些地方清明小長假天天都是污染天,空氣品質甚至一度“爆表”。焚燒祭品還帶來安全隱患,近年來,多地不乏因祭掃焚燒紙錢引起火災的案例。另一方面,製作精美、價格不菲的祭品被付之一炬,顯然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高達100億元。
習俗傳承需要適應時代變遷,清明祭掃也要移風易俗。如何引導市民文明、綠色祭掃是一門學問,需要有關方面拿出大智慧。前段時間,哈爾濱就治理生産經營焚燒冥紙冥幣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嚴打生産源頭、嚴查運輸渠道、嚴罰銷售環節、嚴控末端焚燒,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這種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不僅立即引發輿論質疑,實施效果也堪憂。正如央視主持人白岩松所説,提倡文明過清明沒問題,但法無禁止即可為,“讓大家買不到可燒的紙,老百姓的心裏不會舒服的,更何況大家還會找其他的渠道”。
老話説得好,“讓人脫下外套的,不是狂風,而是暖陽”。倡樹文明祭掃新風,不能單靠一紙“禁燒禁買冥紙”的行政命令,必須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推進文明生態祭掃提供更多可能。比如,近年來興起的網上祭祀,讓許多不能到現場祭掃的市民,能夠在雲端悼念緬懷。還有一些地方將骨灰製作成“生命晶石”,可作為飾品隨身攜帶,既節約了土地資源,符合生態殯葬的理念,也打破了空間束縛,方便親人祭奠懷念。
從這個角度看,八寶山老山骨灰堂推出的全國首款水溶性祭祀用品,堪稱科技賦能文明祭掃的典型。據介紹,這些産品由特殊材質紙漿製成,入水即溶,對環境零污染;市民可以在水溶信箋上寫下對逝者的思念,看著飽含深情的家書在水中漸漸散去,同樣可以寄託哀思。這種新型環保祭祀方式,既考慮到了公眾的心理訴求,又兼顧對環境的外部效應,相信許多人都是願意接受的。
對於清明節的來歷,《歷書》是這樣記載的:“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二字本身就有“清潔而明凈”的意思,蘊含著文明、環保之意。清明祭掃移風易俗,除了引導公眾轉變觀念,更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研發環保祭品,推廣綠色祭祀,通過科技賦能讓清明更“清明”。(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