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文明城市譜新篇丨“打卡”廣州:探尋千年商都最新“流量”密碼
新華社廣州5月17日電 題:“打卡”廣州:探尋千年商都最新“流量”密碼
新華社記者馬曉澄、陸浩
廣州南站創下建站以來單日發送和到達旅客數、單日開行列車數的歷史紀錄;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創下其國內旅客吞吐量單日之最;
廣州市共接待市民遊客超千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1.8倍……
今年“五一”假期,廣州成為全國“頂流”城市之一。
過去,這座千年商都憑藉良好的商業氛圍和發達的貿易網路吸引人流。如今,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城市更新、建設生態宜居正成為廣州新的“流量”密碼。
從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動力
高樓林立間,坐落著一片典雅莊重的古建築群,紅墻黃瓦、殿檐鬥拱、泮池拱橋……這便是位於廣州越秀老城區的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位於廣州越秀區的農講所舊址紀念館。新華社發
95年前,毛澤東任所長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這裡舉辦,來自全國的300多名學員畢業後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運動,播撒革命火種。
紅墻外是絡繹不絕的拍照遊客,紅墻內響起講解員的解説聲,一旁身著校服的小學生們,用畫筆逐漸勾勒出農講所的一草一木……建黨百年臨近,這座紅色革命遺址變得更加熱鬧。
今年,農講所迎來客流高峰。截至5月8日,參觀總人數超17.6萬人,較2020年同比增長304.5%。
“這裡蘊含著深厚的紅色內涵,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農講所紀念館副館長雍玲玲説,農講所的故事,屬於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
為與當代年輕人建立更深層次的互動,紀念館推出了紅色故事會、紅色研學、紅色文旅打卡、非遺體驗等各類形式的活動,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讓文物更加鮮活,讓紅色血脈得到更立體豐滿的傳承。
越秀區有著廣州最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廣州積極創建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的先行先試區,越秀已經對全區31處紅色革命遺址進行了分級分類規劃,推出了6條紅色旅遊精品路線,並組建了一支超過1000名學員的少年紅色史跡講解隊……
今年,廣州還積極發揮革命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公佈“家門口的紅色學堂”名錄,為廣大黨員和市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瞻仰紅色革命遺址、參加黨史學習教育提供陣地資源和“活教材”。
在城市更新中煥發全新活力
漫步廣州老城區的荔灣永慶坊,“修舊如舊”的騎樓和色彩斑斕的滿洲窗鐫刻著厚重的文化印記。
進入建築裏則是另外一番景象:紅磚樓裏入駐最美書店,鑊耳屋裝著人氣美食,麻石街巷裏,粵劇曲藝、廣彩、廣繡等傳統工藝與活字印刷文創産品等相映成趣。
位於廣州荔灣區的永慶坊。新華社發
現在,這裡是年輕人和外地遊客來廣州的“打卡聖地”,而過去這裡曾是廣州危舊房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為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文化得以延續,幾年前廣州對永慶坊採用了“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方式。
“我們一方面鼓勵片區內的原居民參與改造,積極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同時在保留傳統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引入新的産業。”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説。
房屋修繕、立面整飾、街巷整理、産業更新……曾經沉寂的歷史文化街區真正“活”了起來,潮流和傳統的融合讓永慶坊不斷聚集人氣。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永慶坊接待遊客超25萬人,是上年同期的15倍有餘。
“改造之後住在這裡舒心多了,居住環境改善很多,建築也都保持了老樣子,留住了我們老一輩的鄉愁。”72歲的廣州市民徐先生説。
永慶坊是廣州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廣州正在開展一場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在近3年對83個城中村實施改造,近5年對183個城中村完成改造。
“在千年曆史老城中,新活力的實現要求我們堅決避免對歷史文化街區大拆大建。”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宏偉説,廣州始終將歷史文化保護及活化利用放在第一位,用“繡花”功夫修復風貌,織補功能,讓老城更有韻味。
在生態建設中提升市民福祉
海珠區閱江路旁,珠江水徐徐流過,閱江路碧道宛如飄揚在珠江邊的彩帶,顏色各異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有軌電車道等“五道”實現無障礙貫通。
廣州市海珠區閱江路碧道示範段。新華社發(海珠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廣州市水生態建設中心副主任資惠宇説,碧道的打造,不僅融合了“黑臭治理”“堤防整治”“生態修復”等元素,而且致力於創造一個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空間。
“截至目前,廣州已建成碧道530公里,按照廣州碧道規劃安排,到2025年底需建成1506公里碧道,基本形成全市碧道骨幹體系。”資惠宇説。
廣州“人水和諧”“秀水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已逐步顯現。海珠濕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門河碧道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美麗河湖、幸福河湖”。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為了人民,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宜居宜業宜遊的優美環境已日益成為廣州城市新的競爭力,不斷為市民的幸福感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