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4國慶專題  >   各方聲音  >   正文

中國遊客應成為“流動的風景”

2014年09月26日 15:0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文明旅遊之美,美在個人、美在細節,更美在安全。一國國民走出國境,既是國家形象的昭示,也是一方文明的播撒,映照著個體背後的國家治理能力

  上海擬設不文明遊客黑名單並納入徵信平臺,無錫建居民出境不文明行為資訊數據庫,唐山不文明者再出境將遭嚴審……隨著“十一”黃金周漸行漸近,多地針對海外旅遊不文明行為公佈“硬約束”,警示著中國人的海外形象又面臨一次大考。

  旅遊本是輕鬆美好的話題,然而近年來,無論旅遊文明還是旅遊安全,在媒體的聚焦之下,都似乎有些沉重。前不久,在馬爾地夫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以一番幽默插話的方式強調,要教育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遊講文明。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速食麵,多吃當地海鮮。言之諄諄、語重心長,既有對文明的要求,也不乏善意的提醒。

  插隊沒商量,喧嘩聲震天,貪圖小便宜,不注意衛生……中國人的旅遊陋習,一度令人側目。國外有媒體曾刊發文章,標題就是“讓世界各國又愛又恨的中國遊客”。該文在分析中國遊客帶來購買力的同時,稱中國人接過美國人和日本人的接力棒,“到處討人嫌”。的確,在國外一些景區,“請勿浪費”“請勿觸摸”等專門的中文提示並不鮮見,有的餐廳或商場甚至開闢獨立區域專供中國人使用。這些表面上的“VIP”待遇,實質上反襯出少部分中國人不遵守旅遊文明的現狀,可謂讓人臉紅的提醒。

  置身異國的文明場域,中國公民展示自身文明之美,也是在詮釋國家之美;每一位中國人,都是展示國家形象的最好名片。據統計,2013年全年,中國出境旅遊已達9819萬人次,預計未來5年出境旅遊總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在這種背景下,儘管絕大多數出境遊的中國公民都比較注重個人素養,但由於每年約1億人次的龐大基數,即便只有微乎其微的人不講文明,也極易讓他人形成“刻板印象”。正因此,不論是否存在爭議,類似埃及盧克索神廟“到此一遊”、法國盧浮宮水池“集體泡腳”等事件,都應成為反思旅遊文明、激發“文明恥感”的契機。

  出境遊邁入“億人次時代”的另一面,則是安全問題前所未有地突顯。早在1986年,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就曾告誡,世界正進入一個不同於傳統社會的“風險社會”。近30年過去,人類社會今天所面臨的安全風險,只多不少。今年以來,我國遊客在越南、菲律賓等地遭綁架、搶劫等事件,也一再讓人們領悟到安全的不可或缺。《中國遊客境外旅遊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遊客在選擇境外遊目的地時,安全性和政治局勢已經超過性價比,成為首要考量因素。這些都表明,安全與文明相伴,同樣是旅遊的必需品。

  文明旅遊之美,美在個人、美在細節,更美在安全。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一國國民走出國境,既是國家形象的昭示,也是一方文明的播撒,映照著個體背後的國家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切實保障中國遊客的安全和合法權益,有賴於相關部門不斷發力,以實際行動詮釋國家軟實力,為海外公民安全提供更好保障。對於公民個人而言,應充分做好出行準備、密切關注有關資訊,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最大限度減少安全隱患,避免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險境。

  《禮記》有言,“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旅遊不是天然的生活方式,文明也並非一天養成。上個世紀早期,美國人在英國人眼中難逃“暴發戶”印象,日本遊客也曾被歐美人翻過白眼。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把“文明”牢記於心、將“安全”擺到更高位置,我們就能帶著憧憬從容啟程、載著記憶平安歸來,讓中國遊客成為寰球舞臺上流動的風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