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字號:
2013年9月27日外交部就王毅與克裏聯大會晤以及安倍演講等答問

  時間:2013-09-28 13:38    來源:外交部網站     
 
 

  2013年9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記者會。

  問:請介紹王毅外長與美國國務卿克裏在聯大期間會晤有關情況。

  答:9月26日,王毅外長在出席聯大期間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克裏,雙方主要就敘利亞、朝核、伊朗核、南海等問題坦誠、務實、建設性地交換了意見。

  在敘利亞問題上,雙方都希望安理會儘快通過涉敘化武問題決議,強調應維護安理會的團結。中方表示願為此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安理會以和平而非戰爭手段解決敘化武問題。中方還強調了敘問題政治解決的重要性,強調核查銷毀化武應與政治解決進程並行推進。

  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雙方均表示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同時,中方認為朝方的合理關切也要得到解決。希望美方與朝更多直接接觸。只有各方都回到9.19共同聲明,切實履行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半島核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中方介紹了對當前伊核問題的看法,希各方抓住當前出現的機會,儘快啟動新一輪談判,以和平方式推動解決伊核問題。

  中方介紹了在南海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強調南海局勢總體穩定,中國正在與有關聲索國開展對話協商。美方應客觀公允地看待和處理有關問題,不要採取任何可能擴大爭議和使事態升級的言行。

  中方還就人權問題闡明瞭原則立場。

  問:據報道,土耳其已選擇與中國公司合作,進口“紅旗-9”導彈系統。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國政府一貫本著慎重、負責的態度開展軍貿合作。中國的軍品出口遵循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干涉接受國內政的原則,嚴格遵守中國承擔的相關國際義務。中國與土耳其的上述合作是兩國間正常的軍貿合作。

  問:據報道,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日前在聯合國發表演講稱,提高核戰力透明度是削減核武器數量的前提,應對不斷提升核戰力的中國等進行牽制。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們對日方的言論表示不滿。我願強調,中國的核戰略是核武器國家中最透明的,中國一貫主張並積極倡導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始終恪守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確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從未在別國部署核武器,不參加任何形式的核軍備競賽,一直把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中國的核力量完全用於自衛目的,從不去威脅任何國家。

  反觀日本,近期屢屢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人為製造緊張對立,為其自身擴充軍備、調整軍事政策製造幌子、尋找藉口,這才真正需要國際社會高度警惕。我們要求日方深刻反省歷史,切實汲取歷史教訓,走和平發展道路,多做有利於地區政治安全互信與和平穩定的事情。

  問:據報道,西班牙聖地亞哥市發生一起被領養的華人女孩遇害事件,其西班牙養父母涉嫌謀殺。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答:中國外交部、中國駐西班牙使館對有關案件高度重視,在獲悉相關情況後,立即與西班牙警方取得聯繫,要求西班牙方面立即展開調查,緝拿並嚴懲兇手,同時切實保障中國在西班牙被領養兒童的安全與合法權益。

  問:據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聯大發表演講稱,絕對不允許以實力改變海洋秩序。有媒體認為相關表態係針對中國。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答: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國家,開展合法正當的海洋活動無可非議。中方在東海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日方應正視歷史和現實,與中方相向而行,為維護東海和平穩定作出努力,不要為中日關係增添新的複雜因素。

  問:據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聯大演講稱,必須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希望國際社會對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國給予理解。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沒有變化。安理會改革事關聯合國長遠發展和193個會員國的切身利益,必須通過民主協商,達成廣泛共識。

  任何聯合國會員國,包括希望在安理會發揮更大作用的國家,首先應該尊重歷史,對歷史負責,不能挑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2013年9月26日外交部就敘化武決議以及安倍軍國主義言論等答問       2013年9月25日外交部就魯哈尼聯大演講以及巴基斯坦7.8級強震等答問      
俞正聲:儘快商簽兩岸文教等合作協議
孫亞夫:支援兩岸民間政治對話 爭取兩岸關係獲新進展
國防部:臺灣涉及中國核心利益 堅決反對美對臺軍售
李立國:慈善領域交流為兩岸合作添動力
商務部:望臺儘快完成服貿協議審議程式
李克強出席東亞領導人會議
國臺辦:《旅遊法》將積極促進兩岸旅遊交流合作
國臺辦:兩岸經濟合作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
王建煊直言惹議 臺“監察院”爭議臺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