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字號:
2013年8月1日國新辦就中國當前經濟形勢與前景等情況舉行吹風會

  時間:2013-08-31 14:44    來源:中國網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吹風會。最近一段時期,中外非常關注中國的經濟狀況,為了大家更好地了解有關情況,今天我們請來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前景方面的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下面先請王院長介紹情況。

  2013-08-01 09:55:07

  王一鳴: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們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一起面對面地交流。大家都非常關注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增長率是7.6%,高於年初全年預期目標。經濟增速應該説還在合理的區間。特別是與民生直接相關的一些指標,比如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比上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25萬,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31萬人。總體上看,我們現在都在討論“上限、下限”,經濟增長率、就業水準沒有滑出下限,物價漲幅沒有超出“上限”,主要經濟指標都處在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2013-08-01 10:02:50

  王一鳴:

  上半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特別是二季度比一季度速度上放緩了0.2個百分點。這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既有外部需求收縮與內部需求放緩的相互疊加,也有週期性調整和結構性因素的相互交織,同時也是中國潛在增長水準下降的客觀反映。中國經濟增長正處在換擋的階段,從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一位數的增長。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後,都會有一個經濟減速或者調整的過程。國內外機構和學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國潛在增長率正下移到7%-8%的區間,上半年經濟增速仍處在這個區間。

  2013-08-01 10:04:25

  王一鳴:

  經濟雖然在換檔,但是換檔不能失速,要保持一個合理的速度。當前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還是十分重要的,沒有一定的速度,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都缺乏物質基礎,我們經常講的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也無從談起。量和質是一個統一體。有人認為,經濟減速有利於倒逼結構調整,但是速度也不是越低越好。現在有些歐元區國家仍在減速,有些國家已經經歷了負增長,但結構調整卻很難推進。經濟一旦失速,進入慣性下滑的軌道,市場信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信心缺失與經濟下滑就會形成惡性迴圈,結構調整也難以有效推進,經濟基本面還會受到影響,要重啟的難度和成本也會大大增加。所以我們既不能不顧發展環境和條件變化,盲目刺激經濟增長,也不能放任經濟減速跌出合理區間。

  2013-08-01 10:06:25

  王一鳴:

  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有信心的,中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新興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管網和市政設施的投資空間都很大。昨天國務院開了會,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這方面的投入也會相應增長。消費結構也會加快升級,住行、教育、旅遊、資訊服務、醫療、養老等消費都是這些年成長比較快的,國內市場潛力也很大,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市場潛能正在釋放,人力資本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我們每年畢業七百萬大學生,現在就業有一定壓力,但是長期來看,這也是巨大的人力資本投資。我記得芬蘭大概也就600萬人,我們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超過芬蘭總人口。企業創新的投入、研發的投入也在增加,中西部在加快承接産業轉移,後發優勢逐步顯現,沿海地區加快轉型升級,産業競爭力有所提升,這些都可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2013-08-01 10:09:38

  王一鳴:

  當然,當前經濟運作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也遇到很多新問題,特別是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包括風險,在經濟增長放緩後就會暴露出來。比如我們製造業産能過剩的矛盾趨於突出,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加劇,利潤空間受到需求端市場收縮和供給端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財政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也在增大。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將三者統籌起來考慮。我的理解,一方面要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增強針對性和協調性,針對經濟運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採取一些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措施,避免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另一方面,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功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在市場競爭中培育和創造新的需求,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

  2013-08-01 10:13:47

  王一鳴:

  我就簡要做以上陳述,下面我和宋立所長非常願意回答大家的問題。

  2013-08-01 10:15:43

  胡凱紅:

  現在開始提問,提問之前通報一下你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2013-08-01 10:16:35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王院長,中國經濟增速已經從幾年前的10%以上下降到百分之七點幾,會不會進一步增速放緩?您是怎麼判斷的?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是不是在加大?

  2013-08-01 10:16:50

  王一鳴:

  謝謝你的提問。中國的經濟過去幾年,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經歷了一個時間比較長的經濟放緩過程。大致情況是這樣的,如果從更長時間觀察的話,我們經濟增長率最高點是2007年的二季度,當時是14.8%的增長率,2007年三季度以後,增長率就逐步放緩。這個變化要早于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衝擊,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是為了應對“三過”問題,即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增長過大而採取的措施。2008年三季度以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國經濟,經濟增速回落幅度加大,那時候就實施了所有計劃,這個大家都清楚。2009年一季度,因為所有計劃實施要有一個過程,2009年一季度經濟還在放緩,降到本世紀最低點6.6%,二季度開始經濟強勁反彈,我們大概持續了四個季度的反彈,到2010年一季度是12.1%。當然,隨著所有計劃能量的釋放,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減弱。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經濟又開始回落。到四季度,有個很微弱的上升。2011年一季度以後又連續七個季度下滑,到去年三季度是7.4%,從14.8%到7.4%,經歷了這樣兩輪下降。

  2013-08-01 10:17:56

  王一鳴:

  經濟為什麼會經歷這麼長時間的速度放緩?這也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變化,通俗地説正在換檔,由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一位數的增長。未來區間在什麼地方?我開始也介紹了,我們認為未來的區間要符合潛在增長水準。多數學者認為,未來的潛在增長水準大概在7%-8%之間,現在基本上也在這個區間。

  2013-08-01 10:25:46

  王一鳴:

  至於説到下一步經濟會不會下滑,我們説下半年經濟既有增長的動力也有下行的壓力。短期看,三大需求,製造業由於産能過剩的壓力,製造業投資是放緩的,如果過剩産能不能有效地出清,那麼投資很難有所回升。

  房地産業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有所轉暖,投資還是有所回穩的,總體來説,我們的房地産投資還處在比較高位的水準。未來特別是從近期的情況來看,還會保持在一個相對高的水準。

  2013-08-01 10:28:07

  王一鳴:

  基礎設施投資去年下半年有較強勁的反彈,今年下半年隨著我們已經明確了比如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加大建設力度,昨天國務院明確了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包括地下管網、城市軌道交通,包括污水處理,包括寬頻建設,這些投入的增加使基礎設施投資會保持一個比較高位的增長率。所以,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投資不會有明顯的回落。

  2013-08-01 10:30:03

  王一鳴:

  消費,雖然今年居民的消費增長比去年有一定的放緩,但是從二季度和一季度對比來看,消費實際增長率是有回升的趨勢。隨著我們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採取一些措施,消費也能保持穩定。如果我們內需能夠穩定增長,我們就不會擔心經濟會出現硬著陸的風險。從國際媒體來看,也很少有人會相信中國經濟會硬著陸。當然,我們需要繼續努力,採取一些穩增長的措施。如果這些措施能夠有效到位,我個人還是有信心,實現7.5%左右的全年增長目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2013-08-01 10:33:11

  韓國首爾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是有關經濟硬著陸的。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説李克強經濟改革會引發中國經濟硬著陸,請問中國認為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指標含義是什麼?比如説是不是跌出7%就叫硬著陸?第二個問題,西方媒體或者機構學者一直提出中國經濟硬著陸的理由是什麼?意圖是什麼?謝謝。

  2013-08-01 10:35:58

  王一鳴:

  我們講硬著陸是個形象的比喻,通常指的是經濟增速大幅度的下降。你剛才説到,是不是跌出7%就叫硬著陸,很難這樣下斷言,因為硬著陸也沒有一個學術上的嚴格的指標界定。我個人認為硬著陸是更大幅度地出現經濟增速的下降,應該比你説的幅度要大,就是出現速度明顯回落。從現在的宏觀指標來看,很難得出這種判斷。西方媒體,也有一些個別的學者,有的是從機理上,從劉易斯模型上看這個問題,他説隨著中國勞動力轉移進程逐步結束,勞動力供給由過去高速增長轉向絕對減少,中國的勞動力去年已經絕對減少345萬人,出現了以前説的人口紅利的迅速消失,勞動力供給的這種減少就造成了成本的迅速上升,就會帶來經濟的急速下降,這是從機理上理解。還有一種是從風險的角度,有人覺得,比如地方債務,包括金融系統,會不會出現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一旦出現,就會對經濟帶來比較大的影響,造成經濟增速的急劇失速。從這兩方面來看,應該説我們現在都很難作出硬著陸的判斷。第一種是基於經濟失衡的觀點,第二種是基於風險積累的觀點。失衡,實際上中國經濟已經在進行調整,前面我已經提到,通過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力素質,可以彌補勞動力數量的減少。風險,我們要高度關注風險,今年年初的基調裏,防風險也是重要的內容。但是也要看到,無論是從債務層面來看,還是從金融系統來看,我們有足夠的防風險的能力,而且這種意識也在增強。所以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個人認為,很難作出這種所謂硬著陸的判斷。謝謝。

  2013-08-01 10:37:05

  中國新聞社記者:

  請問王院長,您剛才也講到地方債務問題,之前底特律破産的事件之後,審計署派出大批工作人員到各地審查債務,您怎麼看待這種風險?會不會出現國外那樣一個城市的破産?剛才您講穩增長需要大量的建設,這需要地方資金配套的,我們審查債務過程中,正好趕上穩增長的措施出臺,兩者會不會相互有所牽制?或者有所矛盾?謝謝。

  2013-08-01 10:45:46

  王一鳴:

  關於債務的事,請我們宋立所長説一下。

  2013-08-01 10:47:20

  宋立:

  像底特律這樣的事情,中國是不大可能會出現的。首先,底特律這個城市處於下行階段,中國的城市都在上行階段。第二,底特律這樣的西方城市有多少資産,中國的城市可以説我們的地方政府擁有大量資産。關於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我們摸清情況之後,才知道怎麼處理它。總體上來看,我個人認為,我們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還是要客觀地看,因為工業化、城鎮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幾代人受用的,用當代人的財政收入來支撐是顯然支撐不了的,我們需要設立一個機制。像美國的市政債、澳大利亞地方政府平臺債是比較好的一種安排,但我們現在又沒有這種的安排,所以就形成了一些債務問題。我們地方的債務基本上用於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城市建設方面,這都意味著我們這些債務形成的都是一些優質的資産,不是説都去消費了,或者用在別的用途上去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説,現在大家討論的一些問題,首先要明確第一點,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城鎮化加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適度的負債是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的。第二是需要給他提供一定的融資渠道。

  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對情況不太了解,所以有些誤解,有些人用“地方債務危機”這個詞,“危機”是什麼概念?從經濟學來説,跟清償性有關的是危機,跟流動性有關的只能叫困難,我們地方政府遇到的問題主要是流動性問題,這些債務都是短期的,實質上只是財務問題,不是經濟問題,因為我們發的這些債對應的資産是優質的,從清償性的角度來説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不會有清償性的危機,所以要客觀地來看這個問題。

  2013-08-01 10:47:38

  王一鳴:

  補充三個問題,第一,地方政府這些年形成的債務,跟西方國家是有區別的,它都形成了實物資産,不像歐債危機的一些國家,借債是為了清償過去的負債,沒有實物資産對應,這個是有所區別的。

  第二,地方政府的負債方式確實也需要相應的改革。我們地方政府要搞一些長期性的投資,比如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我們要修軌道交通,修一些大型的基礎設施,它需要一個長期的融資渠道來做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方式還是發債,通過發債的形式而不是向銀行貸款的方式。現在對地方政府發債是有限制的,當前在擴大試點,特別是在沿海一些省份,財政收入狀況比較好的省份,在進行試點。通過發債的形式來籌集一些長期性的投資,用於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就會更透明,風險控制也會更好。所以,未來也需要對地方政府的融資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三,對已經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我們很需要摸清家底。國家審計署全面審計地方政府性債務,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能摸清家底,搞清楚已有的債務到底有多大的規模。然後我覺得也要進行相應的處置,有些融資平臺是有現金流收益的,是可以運作下去,它也有償債能力,這些可以今後通過規範來維持它的運作。有些可能有比較高的債務,但是缺乏償債能力的,這些往往很多是提供公共品的,裏面有些甚至是政府本身就應該承擔的,應該由財政來承擔的公共品,本來就應該財政承擔為什麼要用市場融資的方式呢?這個政府就應該接過來,接下來是有條件的,我們地方政府是有很多資産的,經過這些年的投入,形成了大量的政府性資産,我覺得可以進行相應的置換,包括我們出讓一部分資産,來進行置換,是有條件這樣做的,跟西方國家一些政府比如底特律的情況還不一樣。

  2013-08-01 10:52:47

  中國日報記者:

  王院長,您剛才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是在於改革,在當前的改革情況中,我們面臨著非常複雜的各種情況,另外還有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些牽制,請問您,在今後如何更好地處理穩增長和促改革之間的關係?謝謝。

  2013-08-01 10:57:10

  王一鳴:

  謝謝你的提問。回顧一下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中國大概經歷過三次比較大的上升,差不多在每個十年的前半段,改革開放1981到1984年,這是改革開放一次大的上升,第二次也是1991年到1993年,也是一次大的上升。第三次是2001年到2007年,這個時間最長,這三次上升都是跟改革分不開的。我們説增長跟改革是緊緊關聯的,我們增長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改革,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八十年代上半期的上升,跟中國農村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産力,商品供應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原來都是短缺。有人把這次改革稱作危機式改革,為什麼呢?因為七十年代後期,就是文革結束以後,中國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危機倒逼改革,你不改革就走不下去了,所以我們這一輪改革推動了經濟一次強勁的上升。

  2013-08-01 10:58:28

  王一鳴:

  九十年代上半期,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能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制度創新,是個頂層設計。所以有人也把這次改革稱為“頂層設計式改革”,是鄧小平同志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推動了中國經濟一輪新的發展。我們好多體制,包括財稅體制,包括金融體制,分稅制的架構,商業銀行的架構,包括投融資體制,好多體制框架都是在那個時候奠定的,既充分吸收市場經濟的優勢,也能跟社會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這次改革也推動了中國經濟一次大的發展。

  2013-08-01 11:00:24

  王一鳴:

  第三次改革是本世紀初,主要是加入世貿組織,有人把它叫做“倒逼式的改革”,因為你要加入世貿組織,必須遵循它的規則,就倒逼中國對既有的制度框架進行調整,對既有的法律法規、行政性規定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所以這次改革也帶來了中國經濟的一次強勁的上升,一直延續到2007年。所以,你剛才説如何統籌機制,其實經濟的這種增長和改革從過去三十多年的進程來看,它始終是相互聯繫在一起,沒有改革就很難有增長的動力。如何統籌這個關係呢?我們經常説“發展出題目,改革作文章”。我們要根據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來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因為改革不是憑空臆想的,哪些是瓶頸制約,我們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2013-08-01 11:01:07

  王一鳴:

  我們也要處理好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的關係,這是我們的原則,要把握好相互之間的關係,改革需要推進,但是也要把握好這個度。

  當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表現,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商品和服務基本上都市場化了,我們的商品除了成品油的價格國家定價,還有天然氣、電價,除了這些少數的商品,基本上都完全放開了。但是現在的制約是什麼呢?就是生産要素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有些領域還存在著雙軌制。比如資金市場,國有商業銀行是實行國家基準利率,另外還有一塊是影子銀行,是市場的利率。所以怎麼改呢?我們要加快市場化進程,要並軌。其實,從這段時間看,大家已經能夠感受到利率的市場化進程比原來預期的要快,我們的貸款利率已經放開了,現在也有呼聲説存款利率,我們把好這個力度和社會可承受度,出臺的時機要恰當,存款也要先長期,然後是短期,這個就是節奏、力度和重點都要把握好。

  2013-08-01 11:02:05

  王一鳴:

  再有是土地,我們城市土地、農村土地基本上也是雙軌的,農村土地怎麼樣更好地流轉起來,使要素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農村在推行土地確權,首先要明晰産權,才能交易,才能流轉。

  還有勞動力,城鄉勞動力市場怎麼能更好地有效運轉,這就涉及到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生産要素怎麼樣進一步市場化,包括怎麼樣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這就需要推進政府的簡政放權。最近已經兩次下放和取消了審批權,以後還會推進。

  2013-08-01 11:05:30

  王一鳴:

  最後一個要説的,改革確實涉及到利益調整的問題,現在都認為,利益結構的複雜性,使得改革的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我們已經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帕累托改進階段,即一部分人受益不會帶來另一部分人受損。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效應了,有人受益,可能會有人受損。那麼怎麼樣平衡這種利益關係呢?我們總的認識,是要以增量利益帶動存量利益的調整,新增的利益一定要遵循公平的改革,增量的改革倒逼存量的改革。就像過去的改革模式一樣,城市難改,先改農村;國有企業難改,先培育一塊市場經濟主體;內地難改,先從沿海改,沿海又從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這個就是增量,增量帶存量。增量這塊,一定是按照新的利益機制,一種公平的機制去配置,通過增量來引導、示範,然後倒逼存量的相應調整,這樣就會提高社會的緩衝度,改革和社會的可承受度更好地結合起來。

  2013-08-01 11:06:40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北京分社記者:

  請問中國政府會優先進行哪些具體的經濟改革?謝謝。

  2013-08-01 11:08:25

  王一鳴:

  其實今年改革已經在推進了,比如財稅體制,我們正在進行結構性減稅,主要是營業稅改增值稅,這是財稅體制的重大改革,來降低服務業的稅收成本。金融領域,我們正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已經有步驟地在推進。這個你應該能很直接地感受得到。在資源性産品價格裏,包括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又做了新的調整,工業用天然氣價格也進一步調整,包括資源稅,這些改革實際上都在推進。還有政府自身的改革,這次國務院機構調整,包括下放,分了兩批下放、取消行政審批權事項。這是今年已經在做的。

  2013-08-01 11:09:31

  王一鳴:

  下一步,剛才已經説到的,比如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我們還可以繼續往前推進,來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第二個,我們肯定要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營改增以後,增值稅比重就擴大了,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分成的,這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收入。未來應該怎麼調整呢?當然我們可以臨時性地調整,保證地方收入不減少,但是根本性的需要未來一個新的地方收入結構和收入體制的再造,這些需要下一步去改革。還有預算,提高預算的透明度,強化它的約束性,都是未來需要改革的。

  金融體制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包括匯率的市場化和資本項目的開放,這都是關聯的,肯定也會繼續推進,而且我從最近幾個月的進程來看,可能比原來的預期會有所加快。

  2013-08-01 11:10:58

  王一鳴:

  再一個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怎麼樣推進國有經濟的調整,鼓勵支援引導非公經濟的發展。最近鐵路投融資,怎麼樣對民營資本開放,包括城市間的鐵路、城郊鐵路,一些專用鐵路,我覺得還有很多領域是可以做的,包括醫院、養老,都可以加大開放力度。我們的醫院,北京看病很難,中國現在很多商品都過剩了,但是在一些特有的服務領域,比如看病就非常難,老百姓掛號看病很麻煩,是什麼原因?就是要放寬準入,政府要加大監管,但是要放寬準入。

  還有一些,要提高市場配置的功能,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還有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也是大家關注的,怎麼樣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強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等等,當然這些都需要一個整體的設計。現在大家都在期待十八屆三中全會,我想應該會有一個整體的設計。

  2013-08-01 11:13:04

  大公報記者:

  剛才您也提到了中國投資率的問題,我們注意到西方經濟學界對中國這三十年來有一種總結,就是説投資率和依靠出口的方式已經不能再繼續了,但是內需也就是消費短時期內還難以擔當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任,請您能不能用最簡單或者最通俗的話來講一講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是城鎮化嗎?謝謝。

  2013-08-01 11:18:45

  王一鳴:

  謝謝你的提問。這是西方媒體討論比較多的,也是討論中國硬著陸理論中的一個機制性的觀點,因為中國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投資的邊際效益在下降,通過低成本維持高投資,會造成産能過剩,也會積累風險,就會使得經濟出現硬著陸。

  西方另外一些學者的觀點,也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高投資率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東亞國家,在二戰以後,韓國、日本、中國的臺灣地區、新加坡,他們在高速成長階段差不多都是這種特徵,高投資率和比較低的消費率,恰恰是他們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階段。而其他一些經濟體,比如拉美、東南亞一些國家,恰恰是平衡的,投資率並不高,消費率相對比較高,你去看看巴西,消費率高,拉美是很多討論中等收入陷阱要舉例子的地方,有人把它叫做“拉美陷阱”,所以即便是同樣的問題,西方也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不要把問題絕對化,投資率跟經濟的增長特定的階段相關聯,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

  2013-08-01 11:19:23

  王一鳴:

  中國經濟投資和消費的平衡也在推進,這種推進是伴隨著中國經濟換檔過程的,比如去年中國消費率明顯提升,比投資的貢獻要高。但是今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消費對7.6%的增長率,貢獻是3.4,投資是4.1,外需是0.1,有人説,投資率又上升了,是不是轉型在倒退?這個轉型過程,不是短期能完成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這個轉型過程中,它的投資率和消費率是變化的,這種波動應該説是合理的,不能説絕對的單一方向,可能會有一定的波動,我們更重要的是看中期趨勢。

  中國的轉型正在進行,服務業的比重在提高,服務業比重提高會帶動收入增長,收入增長會帶動消費率的提高,它是有關聯效應的。在投資方面,沒有再推出大力度的刺激計劃,沒有再搞過去的所謂的大規模擴張性投資,而是有節制的,我們用的是微調,西方用的語言是“微刺激”,適度擴大一些民生關聯領域的投資。

  未來經濟轉型在需求端,主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來擴大消費。因為城鎮居民的消費大概是農村居民的3.4倍,市民化以後,他的消費潛能會進一步上升。在供給方面,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通過創新、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解決這些問題靠什麼?就是靠改革。把這些內容整合起來,就是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2013-08-01 11:21:15

  宋立:

  關於需求結構問題是比較熱點的問題,在過去,我們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程度比較高,既有工業化城鎮化原因,也有全球化的因素,美國的投資、日本的投資、韓國的投資、德國的投資都到我們這兒了,我們的出口也在跟著上漲。但是,我們的消費沒有上去,為什麼呢?我們都是競爭性地吸引投資,對外資有很有優惠的政策,外商企業的營業盈餘很高,而營業盈餘變成了外資來源國的消費了,這樣顯得投資和消費差距比較大。

  第二,關於出口,我説幾個概念,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不是世界上高的,而是低的三分之一,中國的出口率處在世界上低的那一半,不是高的那一半,中國加工貿易依存度也是低的那一半,不是高的那一半,就連美國這樣的國家,還有百分之三點幾的加工貿易依存度,這就叫全球化,大家的外貿依存度都在增加,順差率也都在增加,好多説中國的順差率高了,如果不分區域看,是均衡的,放到轉軌國家去,也不是特別高,放到東亞國家去,放到高增長國家裏,也是均衡的,即便是中國最高的2007年,外貿順差佔的比重8.8%,貢獻率接近20%,我們看剛才的結論,依然沒有改變。2007年順差率8.8%,高收入非經合組織是14%,東亞是7.9%,跟其他國家比,在177個國家裏我們排在第29位,排在我們前面的不全是小國,有一些小國,但是也有不少是大國,比如馬來西亞,排到非常靠前。比如説智利,跟我們同是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轉軌國家,也跟我們差不多。就外貿依存度來講,我們比歐盟,無論是歐洲聯盟,無論是歐元區,他們的外貿依存度是78%,我們只有68%。在外貿依存度裏面,我們在世界上有數據的177個國家和地區排在126位,好多大國都在我們前面。

  2013-08-01 11:23:12

  新華社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關於物價的,剛剛王院長提到了很多關於穩定增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惠及的行業,下一步會不會因為這些措施的調整,物價會進一步上漲?我們知道上半年物價是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那麼下半年物價的風險是什麼?和下半年物價的走勢。

  2013-08-01 11:28:44

  王一鳴:

  我們現在經常説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控通脹這一塊的壓力相對小一點,從下半年的走勢來看,既有推動物價往上走的力量,也有推動往下走的力量。從推動價格上升的力量來看,一個是媒體比較關注的豬肉價格,豬週期可能又到了價格上升的階段。第二,我們現在勞動力成本在上升,服務價格的上升,它都是關聯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帶來服務價格的上升,也會對服務價格有一定的影響。我們要適度保持投資的增長,要適當擴大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會有一定的正向推動。其實在工業品領域,這種適當的上升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工業品領域已經長時間價格下降了。

  也有往下走的因素,比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現在總體上還是處於低位,從輸入性影響看,它是往下走的。還有,翹尾因素的影響,下半年翹尾因素減小了,上半年1.2個百分點,下半年是0.9個百分點。當然,還要考慮改革的因素,資源性産品價格的改革,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往上的力。所以總的來説,既有往上拉的,也有往下拉的。但是總體來看,翹尾因素是減弱的,新漲價的因素也比去年要低。所以,上半年是2.4%,現在也有判斷,全年價格不會有大幅的抬升,只是略高於2.4%,可能是2.5%、2.6%、2.7%,我們估計大概也就是在這個區間。如果再説得寬一點,更有把握的,3%以內,應該是能夠實現的,這不會突破上限,我們年初預期目標是3.5%。

  2013-08-01 11:29:18

  胡凱紅:

  今天的吹風會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2013-08-01 11:32:42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2013年7月24日國新辦就2013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2013年7月23日國新辦就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0週年等情況舉行發佈會      
俞正聲:儘快商簽兩岸文教等合作協議
孫亞夫:支援兩岸民間政治對話 爭取兩岸關係獲新進展
國防部:臺灣涉及中國核心利益 堅決反對美對臺軍售
李立國:慈善領域交流為兩岸合作添動力
商務部:望臺儘快完成服貿協議審議程式
范麗青:“佔中”、“臺獨”不得人心 絕不可能得逞
國臺辦: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
李克強出席東亞領導人會議
國臺辦:《旅遊法》將積極促進兩岸旅遊交流合作
國臺辦:兩岸經濟合作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