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指尖觸摸五千年文脈 青銅古塔映照血脈相連
2025-07-24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24日訊(記者 孫路路)“看這背靠背的貓頭鷹造型,頭頂紋路竟像刻著現代符號‘666’!”當商代晚期的鸮卣在山西博物院展櫃中泛著幽綠光澤,臺灣自媒體人劉建國瞬間被這件3000年前的青銅器攫住目光。他舉著手機貼近展櫃,鏡頭裏繁複的雷紋在燈光下流轉,“這簡直是古代版‘憤怒的小鳥’,商周工匠的幽默感正通過青銅器與我們隔空對話。”

7月22日,采風團走進山西博物院,兩岸媒體人圍拍商代晚期的鸮卣。(台灣網發)
7月22日至23日,"品遊山西 尋根問祖"兩岸新媒體聯合采風團穿行于太原的歷史長廊。在博物院的青銅吉金與永祚寺淩霄雙塔間,臺灣自媒體人的驚嘆與感悟,為這場尋根之旅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共鳴。

午後熾烈的陽光為永祚寺明代磚塔鍍上金輝。臺灣自媒體人樂導登臨塔頂時,斑駁的磚石在他指尖留下歷史的溫度。他在塔尖俯瞰太原城時感慨:“山西與臺灣的地圖輪廓竟如孿生兄弟!”塔檐懸挂的銅鈴在風中叮噹作響,仿佛應和著他的感慨:“雙塔像對守望的姐妹,站在這片土地,血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涌動。”

7月22日,采風團走進永祚寺雙塔公園。(台灣網發)
“晉祠歷史非常悠久,能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3000多年之前。關於晉祠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可見晉祠在1500年之前就已經很壯觀了。”解説員話音未落,采風團已在晉祠聖母殿前屏息凝神。八根北宋盤龍木柱上,蛟龍怒目騰空的姿態吸引采風團兩岸媒體人共同觸摸著千年未變的木紋肌理,回顧“比耶龍”的前世今生。殿內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更令時光倒流——身著絳紅襦裙的捧印侍女眼波流轉,衣帶褶皺宛若被清風拂過,持巾少女微傾的身姿風姿綽約。

7月23日,采風團走進晉祠博物館,圖為兩岸媒體人在晉祠博物館聆聽講解員講解。(台灣網發)
“以前我對於宋元明清等朝代了解比較多一些,今天的晉祠之旅讓我把春秋戰國的知識補齊了。在晉祠,你可以對從周朝開始的帝王古跡、匾額等等有全方位綜合了解。”臺灣媒體人蔡淑娟強烈推薦晉祠,“對歷史感興趣的臺灣同胞一定要來,你將會在歷史文化方面收穫頗豐,不虛此行!”

晉祠聖母殿內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身姿曼妙,引采風團打卡拍照。(台灣網發)
“我剛才看到晉祠園中有86版《西遊記》打卡點,去年《黑神話:悟空》也帶火了山西很多取景地。在臺灣,我們對於歷史脈絡的學習除了通過學校的課本,就是通過一些劇集和遊戲的IP。所以我身邊很多臺灣朋友專程來山西打卡,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文化和歷史的嚮往。”臺灣自媒體人李東憲第一次來到太原,熱愛歷史的他點讚晉祠博物館“非常有歷史底蘊”,“大陸在文物保存和文化創新方面做得非常好,讓我感受到民族的共情與兩岸的文化聯結”。

7月23日,采風團走進晉祠博物館感受三晉大地的文脈傳承。(台灣網發)
從鸮卣青銅紋路間折射的先民智慧,到雙塔磚縫裏鐫刻的文明年輪,再至北魏皇家祠園中奔涌的歲月長河——采風團的鏡頭不僅定格了這些躍動的歷史瞬間,更將三晉大地的血脈脈動,化作實時傳播的雲端漣漪。此刻,鸮卣幽光裏的“666”紋樣、雙塔磚石上的古老歷史、難老泉中不息的清流,正借兩岸媒體人的鏡頭將星河匯聚成海,向著團圓的彼岸奔涌不息。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