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連枝情相融 探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裏的“閩臺緣”
北依清源山,南接西湖園,坐落于泉州市區西北側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大陸唯一一座反映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農曆乙巳春節,這座博物館推出了許多精彩紛呈的活動與展覽。兩岸民眾紛紛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探尋“閩臺緣”。
閩臺同春 感受傳統
手持兩根紅線,細緻穿入孔洞,一係一拉間,一個紅彤彤的蛇形挂飾就躍然出現了。正月初三上午,來自上海的小朋友小鄭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歡喜地製作出了自己蛇年的第一個手工作品。
“祝你‘蛇’來運轉,把福氣帶回家哦!”工作人員熱情的祝福聲,引來不少人也躍躍欲試,想製作一份“福氣”帶回家。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圍繞“我們的節日 春節”這一主題,將舉辦30場精彩紛呈的社會教育活動。其中,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安排兩場,展館將延遲到晚上7點閉館。
其中,迎新“拓”福活動,利用有蛇元素的“福”文化拓印模板,製作獨特的迎春福字或挂飾,增添節日氛圍;彩紙折福蛇活動,動手折疊五彩斑斕的彩蛇,感受傳統摺紙藝術的魅力,迎接新春的福運;蛇年挂飾製作活動,提供精美“蛇”元素材料包,邀請民眾動手打造蛇年挂飾,為家中增添一抹新春色彩與吉祥;《春牛圖》折八卦活動,折八卦寓意祈福避邪,迎接新春好運等。傳承閩臺傳統,讓民眾可以動手體驗閩臺春節民俗,共度歡樂時光……
除了各種活動外,館內好展不斷,“一白獨秀 瓷韻同源——閩臺陶瓷藝術精品展”格外搶眼。走進展廳,這裡聚集了167件閩臺陶藝大師的精品陶瓷,既有潔白如雪的德化白瓷,也有展現傳統佛像的經典之作,還有色彩斑斕、形式新穎的臺灣陶瓷,展品中“玉漱公主”“雀羽生輝”等陶瓷佳作早已火爆出圈,現場讚嘆聲、拍照聲不絕於耳。
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展覽,吸引了兩岸民眾紛至遝來。據統計,正月初一至初三,已有3.86萬人次入館參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年春節又是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春節。在這個重要時刻,我們希望打造一種有意義的過節方式,讓兩岸民眾通過體驗相同的民俗民風,了解彼此共同的文化印記和不可分割的血脈親緣。”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王舜志表示,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今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將繼續立足兩岸共同的節日,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推進閩臺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建設,開展“走出去”交流項目,讓兩岸民眾更直觀、更鮮活地感受一脈相承的血緣親情。
閩臺同根 館藏為證
“更老的時候她躺在床上,細數門前過往的臺灣遊客,‘怎麼聽不見你二舅的腳步聲,他老愛倒趿著鞋’。”在館內的“海峽兩岸家書特展”中,來自溫州的小朋友小張在她媽媽的帶領下,聲情並茂地朗誦著舒婷的《給二舅舅的家書》。雖然年紀尚小,她卻已能在家書中品嘗到濃濃親情:“我感覺二舅舅的家人都很想念他。”
在參觀新版“閩臺緣”主題展時,記者恰好碰到33組來訪中國閩臺博物館的兩岸婚姻家庭。記者了解到,這些家庭大部分是永春人與臺灣人結合起來的,有許多人已許久未回到永春。他們漫步在展館中,透過文物史料、光影技術、互動體驗,沉浸式體驗閩臺之間的淵源。
此次新版展覽包括了“遠古家園”“血脈相親”“開發同功”“文脈相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隸屬與共”“統一大業”八個部分。在“諸神同祀”展館,器宇軒昂的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鬚髮飄飄的木雕法主公像、華麗莊嚴的媽祖塑像等民俗信仰,讓兩岸婚姻家庭的成員們感嘆不斷。
“原來兩岸許多神明都是一樣的,我們有著一樣的信仰。”來自臺灣雲林的吳先生今年在妻子的娘家永春過年,他發現臺灣年俗與閩南十分相似,比如眾多宮廟裏熱鬧的慶典以及鑼鼓喧天的“迎龍燈”等,如今又發現兩岸信俗同根同源,他感嘆道:“閩臺兩地同出一祖,真應該多來多往。”
在博物館大廳裏,那幅以大型火藥爆破繪就的參天古榕畫,吸引著兩岸婚姻家庭駐足欣賞。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每一件物品、每一座雕像、每一封家書,都在向我們展現兩岸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這幅畫,寓意著兩岸同氣連枝、一脈相承。”永春縣臺胞臺屬聯誼會會長鐘俊民是此次兩岸婚姻家庭參訪團的團長,他告訴記者,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如今已成為許多臺灣民眾返鄉謁祖、旅遊觀光的必到景點,因為在這裡他們可以看見真實、立體的兩岸關係,感受閩臺兩地血脈同源、文化同根的親緣情緣。
為了更好地展現兩岸淵源、訴説閩臺故事,2024年1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對“閩臺緣”主題展覽進行了開館18年來的首次改造提升,新版展覽自去年9月以來備受兩岸民眾喜愛,已接待了兩岸遊客27萬多人次,成為泉州熱門打卡點之一。
“兩岸同根,館藏為證。”王舜志告訴記者,目前博物館內有2萬多件藏品,收集譜牒涉及172個姓氏近萬冊、兩岸家書近3700件,以強有力的史實,力證“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