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紅三團中來自臺灣的“李醫生”
閩南紅三團主要遊擊地點,也是李克己犧牲之地。
漳州車本革命紀念館
1932年4月,中央紅軍進駐漳州後,極大鼓舞了閩南革命熱情,閩南工農遊擊隊也由此前的100多人發展到近千人,在漳浦縣城郊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閩南紅三團),“小紅軍”順利創建了。
在紅三團的黨員幹部中,有位臺灣籍幹部深受戰士們的愛戴,他就是臺南人,擔任閩南紅三團總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漳州中心縣委委員的李克己。早在1928年,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臺灣籍中共黨員為主體,組建了臺灣共産黨。1928年,李克己在臺灣參加了臺灣共産黨領導下的“農民組合”,並擔任該組織的中央執委委員。
第二年,因日本在臺大肆搜捕進步知識分子,李克己轉移到廈門,以行醫為掩護,繼續革命鬥爭。1931年,李克己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因廈門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遭到敵人破壞,又轉移至漳州,擔任閩南紅軍遊擊隊第一支隊的軍醫。遊擊隊擴編為閩南紅三團後,李克己成為紅三團醫務隊的負責人。
1930年12月,時任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的陶鑄在漳州南鄉組建閩南工農遊擊隊。1931年11月,福建省委派鄧子恢到漳州領導革命鬥爭,並成立了中共漳州中心縣委。在黨的領導下,閩南遊擊隊鬥爭範圍也擴大到漳浦、平和、雲霄、龍溪、南靖等多個縣,成為閩南各縣農民鬥爭的重要力量。
1932年4月22日,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同志電告周恩來,在“南靖、平和、雲霄、漳浦、龍溪五縣相交之龍溪圩,距漳州八十里,有一個紅色遊擊區,群眾約四萬人,漳州南鄉有一個六十人的紅色遊擊隊。現決以龍溪圩為中心,向南、平、雲、浦、龍五縣擴大遊擊戰爭,創造小紅軍,建立小蘇區”(《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電文中的龍溪圩,即今天的漳浦縣南浦鄉。
閩南山水縱橫,地形複雜,為遊擊戰爭提供了條件。而且,閩南民風剛健,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擁有深厚的革命傳統。隨著土地革命和紅三團鬥爭的擴展,以漳浦小山城、龍溪圩、龍嶺、車本為中心,建立了靖和浦蘇區,形成了縱橫百餘裏、連接閩西蘇區的“閩南小蘇區”。
紅三團特別注意做群眾工作。隊伍最初在打土豪、開倉濟貧時,群眾一開始對紅軍不了解,不敢來拿,戰士們就利用晚上,把糧食衣物送到貧困群眾門口。戰士們煮好了飯,也請老鄉們一起吃。為了不打擾群眾生活,無論寒暑,紅三團克服了蚊蟲的困擾、猛獸的攻擊、梅雨濕寒的侵襲等各種困難,常年隱蔽在樹林或山洞裏,很少到村駐紮。紅三團軍紀嚴明,對群眾利益秋毫無犯,得到了群眾的衷心支援。在紅三團多次與敵人的交鋒中,群眾自發地把飯菜送到陣地,把熱水送到前線,協助運輸物資,救治傷員,成為對敵鬥爭的堅強後盾。
紅三團與蘇區的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線。中共閩粵邊特委書記黃會聰身患肺病仍堅持工作;靖和浦中心縣委書記何浚患有嚴重的關節炎,行動不便,依然翻山越嶺聯繫群眾,指導鬥爭。根據地黨員幹部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風,廉潔自律,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到1936年秋,“我們在閩粵邊根據地中心區周圍建立了12個區委,發展了近240個基層黨支部,還建立了7000多人的農民武裝”(何浚《中共閩粵邊特委成立前後》),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
紅三團的官兵相互關心,相處融洽,猶如兄弟一般,隊伍休息時,還會一起玩遊戲。一年中秋節,戰士們圍成一圈玩丟手帕的遊戲,紅三團的團長張長水與幹部們也參加了。遊戲從炊事員開始,他拿著手帕在戰士們身後轉了幾圈,最後把手帕放到了張團長背後,張團長竟然渾然不覺,被提醒後哈哈大笑,撿起手帕也開始轉圈圈起來(陳順南《回憶在紅三團連隊的戰鬥生活》)。
李克己醫術精湛,擅長外科手術,對內外科均有研究。由於環境艱苦,戰鬥激烈,傷病員眾多,藥品匱乏。為了解決藥品問題,李克己多方聯繫,尋找各種渠道採購藥品。他讓地下交通員蔡武打扮成收廢品的小商販到角美鎮購藥。他還打聽到地下交通員黃連同是漳浦縣城藥店老闆的同鄉,又迅速動員他化裝成理髮師去買藥。同時,他虛心向漳州本地老中醫求教,採摘中草藥來為傷員治病,並禮聘地方老中醫黃鎮英參加紅三團的醫務工作。在將士們和蘇區群眾的眼中,李克己是他們最信賴的好醫生。
曾任紅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的盧勝將軍回憶,遊擊隊在敵人圍攻下處境艱難,只能“挖野菜充饑,有的因寒流襲擊病倒了。這時小部分遊擊隊員産生了悲觀情緒,李克己就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提高了革命信心。同時,他也認真細緻地做了群眾工作,得到了根據地群眾暗地裏的幫助和支援”(盧勝《堅持閩粵邊區遊擊戰爭》)。在隊伍轉移到大坪林山區後,遊擊隊的處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曾任紅三團排長的陳順南也回憶:“李醫生對士兵十分關心,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總是三更半夜起來巡視士兵們有沒有蓋好被。”“(他)白天還經常與戰士們在一起談話,開玩笑,問士兵有什麼困難。如果戰士和排、連長有病,他就馬上帶著藥箱趕來為病員診病,親自和藥,一手捧著開水,一手取著藥給戰士吃,一直等戰士把藥服下才安心離去。”
有一次,陳順南關節炎犯了,晚上疼痛難忍,翻來覆去睡不著。已是半夜12點多了,李克已還在工作,聽到響動後去查看,關切地詢問原因,而後馬上為其打針止痛。臨走的時候,還囑咐與陳順南同寢室的王水勝排長説:“陳排長如再痛,快來報告。”有一年夏天,李克己見陳排長沒有衣服,夏天還穿著破夾衣,馬上將他一件石榴牌的新紗衫送過去,“而自己卻穿著一件破舊的紗衫。每次換洗,總是披著一件衣,很愉快地工作”。“由於李醫生十分關懷、照顧指戰員們,因此,大家都很喜歡他,敬重他。”(陳順南《回憶在紅三團連隊的戰鬥生活》)
李克己看到戰士林文英的鞋子破了,就把自己唯一一雙新鞋送給他;一次部隊接到急行軍的任務,中途休息時,他扮起老醜唱起了戲,給大家帶去了歡樂,解除了行路的困乏。戰士林龍潭更是感激地説:“李醫生比自己的父母還要親,到死也要和他在一起。”(閩南紅三團老戰士編委會編《閩南紅三團》)
1934年5月4日中午,李克己率領部隊在平和縣尫仔石山一帶與敵人展開戰鬥。雙方登上山嶺,為了爭奪制高點展開了激戰。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李克己在戰鬥中被敵人的輕機槍打中腹部,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噩耗傳來,紅三團的全體將士無不悲痛落淚,深切懷念著他們敬愛的李主任。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開展,紅三團的將士們帶著李主任為了“國家完全獨立”的未了心願,編入了新四軍二支隊第四團第一營,奔赴抗日戰場。
李克己為人謙和,樂於傾聽,善於做思想工作。在紅三團的醫務隊中,來自臺灣的個別醫務人員因不適應艱苦的條件,出現了思想動搖的情況。李克己推心置腹地説:“我們的祖國現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的家鄉臺灣是日本佔領下的完全殖民地。作為中國青年,尤其是臺灣青年,我們只有一條出路,就是行動起來,用我們的雙手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閩南紅三團老戰士編委會編《閩南紅三團》)經過李克己多次耐心的思想開導,他們終於安心工作了。
在革命年代,眾多臺灣籍革命志士積極參與革命鬥爭和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例如參與臺灣共産黨創建和領導工作的臺北人、祖籍福建同安的翁澤生;臺北人、祖籍福建同安的抗日誌士李蒼降;抗戰時期任八路軍冀南軍區敵工部幹部的嘉義人張志忠……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臺灣人民始終與祖國大陸同呼吸、共命運,並肩作戰,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精神和愛國情懷。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