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媒體人探尋廣西多民族聚居社區的“幸福密碼”

2024-11-06 08: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南寧11月5日電 (記者 黃艷梅 蔣雪林)“在基層社區治理上,兩岸有很多相互學習與合作的空間。”臺灣導報駐廈門記者站站長蔡淑娟4日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參訪後説。

  蟠龍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當天,多位兩岸媒體人走進蟠龍社區調研採訪、交流互動,了解廣西基層社區治理經驗。

  蟠龍社區位於南寧市五象新區核心區內,轄區內有寫字樓近百棟,企業上萬家,常住人口2.7萬,流動人口3.3萬,居住有漢族、壯族、苗族等1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30%。

  “在城市,社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對一個地方産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蟠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雁琳説,社區黨委結合轄區多民族聚居和企業及流動人口多的實際,秉持“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創新“136”工作機制,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的“六共”社會條件。

  據介紹,蟠龍社區立足社區“百個機關”“萬家企業”等優勢,推動服務、人員、資源三下沉。該社區與6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聯建共建,長期提供法律、心理、中醫等專業志願服務,形成“鄰”裏企業與社區共建共用、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已配備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及文體活動等功能的基礎上,還設置有民族之家、石榴籽驛站、家長學校等服務陣地,保障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即可辦理醫保、家政服務等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係著群眾幸福指數。蟠龍社區劃分了13個基礎網格、30個單元網格和192個專屬網格,廣納黨員、物業、民警、律師等社會各界志願者,共建“1+1+1+N”網格基層治理體系,定網、定格、定人、定責,為各族群眾提供“敞開式”、“零距離”便民服務。

  民主議事機制促進群眾共治共建。蟠龍社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社區居民公約,每季度定期或根據需要召開“蟠暖鄰里議事會”,商議停車難、燒烤油煙、幼兒託管難等問題,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辦。社區還組建了“老友幫幫團”志願服務隊,提供法律、平安、企業、文化、專業等5類服務,大家的事大家幫著幹。

  近兩年來,蟠龍社區累計為各族居民提供就業資訊221條、入學資訊38條,辦理社會求助25起,為5800余家企業註冊、開業和發展提供便利,讓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而且“融得進、過得好”。

  “我們多種形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活動‘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不斷織牢社區各族群眾精神紐帶。”劉雁琳説。

  蟠龍社區在工作日定期開展“2345蟠點時光”公益活動,每月組織志願服務隊到各小區提供義剪、義診、磨刀等“家門口”服務,利用國慶、春節、“廣西三月三”等中華傳統節日和民族節慶,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組織社區居民同寫對聯、同跳竹竿舞、同包粽子,群眾參與累計超30萬人次。

  “我在這裡生活有5年多了,社區裏每週都會組織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書法、繪畫等,各族居民都積極參加。這裡環境好、設施齊全,社區氛圍和諧。生活在這裡,我感到很幸福。”今年75歲的蟠龍社區居民楊燕芬説。

  鄰里一家親,共唱幸福曲。如今,在蟠龍社區,各族群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場景時常上演。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群眾交往融洽,互幫互助,如同大家庭般的溫暖和諧,共建美好家園成為居民們的共同心聲和自覺行動。(完)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