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一場政治鬧劇

2024-10-28 08:5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題: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一場政治鬧劇

  作者 葉正國 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近來,賴清德陸續提出所謂“互不隸屬”説、“祖國論”和“中華民國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等謬論,不斷釋放謀“獨”挑釁、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他借此發動兩岸關係認知戰,營造兩岸對抗氛圍,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充分暴露了“臺獨工作者”的本性。然而,這些論調是既無歷史依據,也沒有客觀基礎,更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三無産品”。

  第一,裁剪臺灣歸還中國的法律事實。中國作為主權國傢具有連續性,國家轉型和政權更替並不影響中國的國際法地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1912年中華民國取代清政府一樣,都是政府繼承,在國際法上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國家同一性。這是二戰時國民政府可以代表中國光復臺灣,也是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作為建交基礎的根本法理。早在1941年,國民政府的《對日宣戰佈告》就宣佈廢止《馬關條約》,不承認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明確了臺灣歸還中國的國際法基礎。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從今天起,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自此,國民政府重新對臺灣地區行使主權管轄,臺灣居民恢復中國國籍,在國家領土主權層面解決了臺灣地位問題。

  隨著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逐漸失去了對中國絕大多數領土的有效控制,在國際法上喪失了中央政府的資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意志,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之後蔣介石反動集團盤踞臺灣,兩岸敵對狀態形成,以及美國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臺灣問題由此産生。新中國通過一系列外交努力,尤其是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日聯合聲明》和《中美建交公報》,在國際社會上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臺灣問題只是中國內政,即如何結束內戰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然而,賴清德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從歷時性關係轉化為共時性關係,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不斷強化塑造中國大陸作為“敵對國”的形象,淡化臺灣地區民眾的抗戰記憶和回歸中國記憶,美化荷蘭和日本的殖民統治,進而連根刨斷兩岸的歷史連結。該手法實質是對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這一法律事實的裁剪,試圖掩蓋兩岸共同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真相。這是對中國軍民在抗戰時期為收復臺灣付出的巨大犧牲視而不見,也是對當年臺灣各界回歸祖國的堅定意志置若罔聞,更是對以規定了臺灣歸還中國在內的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視若敝屣。

  第二,背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律規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僅存在於兩岸各自規定中,還體現在國際規則中。從1949年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序言都明確規定了中國的歷史性、統一性和連續性,中國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祖國,在孫中山創立的中華民國廢除封建帝制基礎上,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國際法實踐的前提和基礎。例如,新中國多是“恢復”而非“加入”聯合國等在1949年之前成立的國際組織,這説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迄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臺灣進行國家承認。在兩岸相關規定中,“臺灣”都是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存在,甚至只包含臺灣島或臺灣省本身。換言之,臺灣這一詞彙的語境都是以中國為前提的,在規範意義上不具有自在性或自足性。因此,中國在主權領土層面保持了統一,只是在法律上內戰狀態一直存續至今。但是,賴清德一方面割裂兩岸人民作為中國人民的整體性意涵,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對“臺灣”進行政治轉譯,賦予了與當年完全不同的含義,讓其成為連結“中華民國”和臺澎金馬地區的象徵符號,進而將“中華民國”限縮在臺澎金馬地區,妄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在將“中華民國臺灣”“臺灣”與“中華民國”並列作為“國家名稱”基礎上,通過所謂“祖國論”進一步將國名爭議嫁接為“國家分裂”的問題,進而為“臺獨”暗度陳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實際是把兩岸關係隱喻為“國際關係”,恰恰暴露了其置法律規定於不顧的醜惡嘴臉,公然把國際法和兩岸相關規定棄之腦後。

  第三,混淆社會各界對臺灣地位的法律認知。賴清德一方面宣揚殖民史觀,通過多元文化淡化臺灣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進而為所謂的“民族自決權”做鋪墊,另一方面運用“中華民國”這一歷史符號,妄圖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塑造為“他者”,為“國家分裂”找藉口。這是“臺獨”分子慣用的障眼法,不僅後者可以為前者可能引發的社會反彈製造煙霧彈,淡化臺灣人民的殖民統治記憶和否認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而且賴清德當局企圖借後者破解一個中國原則的約束,一步步公開宣示“臺獨”,進而獲得國際社會對臺灣的“國家承認”。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在李登輝“中華民國在臺灣”説、陳水扁“中華民國是臺灣”説和蔡英文“中華民國臺灣”説基礎上,進一步將“臺獨”借殼“中華民國”上市。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臺灣”“臺灣”並列和混同,將為實現國家統一而展開的金門炮戰置於“臺灣‘主權’VS.中國‘威脅’”的話語框架進行對抗性闡述。這種惡劣行徑目的在於利用“中華民國”承載的集體記憶和歷史認同,改變對臺灣地位的法律認知框架,進而讓各方形成臺灣問題是國際議題的刻板印象,以對內欺騙臺灣地區民眾,對外模糊國際社會視線。因此,賴清德未來勢必會繼續推動“去中華民國化”,最後以“臺灣”作為其所謂的“國家名稱”。

  總體來説,賴清德的種種説辭是把隱含殖民敘事的“臺獨”話語與國家統一背景的“分裂”話語雜糅到一起,來設置話語陷阱,用心險惡可見一斑。“新兩國論”試圖對其他兩岸論述釜底抽薪,消弭臺灣地區各種勢力之間的爭拗,並在國際社會上瞞天過海。這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對“中華民國”,頑固堅持“臺獨”分裂路線,強化所謂的“臺灣國家定位”。然而,在歷史法理事實面前,該政治自白是蚍蜉撼大樹,難以阻擋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和意志。最終,它只是賴清德當局玩弄文字遊戲的政治囈語,處處自相矛盾,最終必是“南柯一夢”,貽笑大方!(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