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嘉賓共話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
央廣網廈門7月20日消息(記者羅曉英 見習記者李姍姍)7月19日,以“網聚新青年 共敘海峽情”為主題的2023年中國網路文明大會海峽兩岸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論壇在廈門舉行。福建省網路文明建設“十佳優秀案例”和福建省“十大文明網站”于現場發佈。
此次論壇以“青少年網路文明公開課”的形式,分為主旨演講、新青年説、沙龍對話三個篇章展開。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的現實路徑,分享青年對於網路文明的理解與實踐,共話安全、健康、有序、文明的高品質青少年網路成長環境。
在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的過程中,作為網際網路傳播生態中重要的載體,媒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以“用有溫度、接地氣的傳播內容助力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為題,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馬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媒體要摸透網路傳播‘時、度、效’的規律,對接青少年的心理與需求,用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多創造接地氣、有溫度的網上宣傳作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廣大青少年愛聽愛看、産生共鳴,讓主流媒體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裏手,激濁揚清,弘揚正能量。”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科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2)》指出,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時期,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迫在眉睫。
馬利表示,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是一場接力跑,需要社會各界接續並舉,為廣大青少年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揚起風帆,營造向上向善的網路空間。
“構建青少年網路素養教育生態系統,需要從個人、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等方面齊發力,共同形成育人合力。”現場,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圍繞主題分享觀點。
“母親學歷、家庭收入、青少年與父母討論網路內容的頻率、與父母的親密程度、父母干預上網活動的頻率對青少年網路素養有顯著影響。”方增泉認為,家長對於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導,應該在平等的語境下進行,學會換位思考,主動搭建起親子溝通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家庭教育被正式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法治化管理軌道。自此,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方增泉介紹道,在眾多普通家庭中,也存在一些教育盲區,在親子關係或養育子女方面,還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偏差,需要多部門聯動,提升家庭教育整體水準。
方增泉建議,青少年作為“數字原住民”,對於資訊缺少足夠的鑒別能力,家長要培養孩子在資訊整理、分類技巧以及辨別垃圾資訊方面的能力,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避免有害資訊對青少年造成傷害。同時,父母要適度干預青少年的上網行為,應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多維度地介入,必要時可以制訂科學的家庭上網規則。
如何為兩岸青年營造清朗的網路成長空間匯聚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
“拉近兩岸的心靈距離,兩岸同胞都應該相向而行、共同發力。”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臺灣學者馬彥彬表示,對於兩岸青年而言,網路是較大的交集,“網路原住民”的身份是兩岸青年融合的天然基礎,這個“天然融的兩岸世代”將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動力與新希望。“我們要善用資訊科技,更勇於創新創造,提升兩岸青年正向的網路互動,在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臺灣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長李偉國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岸年輕人交流、融合,在他看來,正能量的網路空間是兩岸青年走近走親非常重要的一環。“大陸的發展日新月異,希望更多臺灣同胞來大陸看看,將在大陸的所見所聞透過網路傳遞出來,讓更多身邊的臺灣朋友了解大陸真實的發展情況。”
網路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路強國的重要領域。當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智慧手機的普及,網路正成為凝聚各方共識,促進各界交流的重要手段,青年則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軍。與會嘉賓紛紛認為,加強網路素養建設,是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凈化網路生態環境,是培養強國建設者的重要步驟。
本次論壇由中央網信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導,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文明辦、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團福建省委、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人民網福建頻道承辦。中央網信辦,各省(區、市)網信辦負責同志,國內網路素養教育、網路安全、青少年教育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國內網際網路組織、協會、機構代表,海峽兩岸知名媒體人、臺灣青年代表,網際網路領軍企業代表等200余位嘉賓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