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35週年暨黃埔軍校建校99週年座談會側記
6月9日,在位於北京前門大江衚同的臺灣會館裏,數十名黃埔同學及其親屬齊聚一堂,受邀參加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35週年暨黃埔軍校建校99週年座談會。
天剛濛濛亮,黃埔5期學生、原國民黨中將軍長鄭庭笈之女、民革中央原智力支邊扶貧辦公室主任鄭心楠已從西直門的居所出發。她手中緊攥著一個黑色公文包,裏面裝著1990年的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通訊錄等歷史資料,這是她僅剩的資料了。原本被父親的資料塞滿的櫃子,如今已空蕩蕩。不久前,鄭心楠向北京市黃埔同學會捐贈了共計320余件史料文物,這些資料清晰地反映了其父鄭庭笈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以及北京市黃埔同學會顧問期間的工作歷程。
“這些資料應該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今天把最後這部分交給他們,我心裏也就踏實了。”在會場的入口,鄭心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被問及為何選擇在今天捐贈這些資料時,她説,“今天很特別,是我父親逝世27週年的日子”。
座談會9點半開始。鄭心楠注視著螢幕,觀看正在播放的《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35週年回顧與展望》紀錄片,不時鼓掌,眼神中滿是回憶。
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於1988年6月16日,35年來團結了大量黃埔同學及其親屬,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反“獨”促統運動和首都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北京市黃埔同學會定期舉行“黃埔會客廳”等交流活動,此次參會的很多黃埔同學親屬都已是老朋友。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鄭心楠也見到了許多老友。坐在她身旁的是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李濟深之女李筱松。
“在黃埔軍校建校99週年之際,北京黃埔同學會舉辦座談會,讓我們眾多老朋友相聚,意義重大。”74歲的李筱松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座談會尚未開始,她正在和“老朋友”們合影留念。
“下面進入會議第四項,請黃埔22期學員…”會議主持人、北京市黃埔同學會秘書長耿朝東話音未落,只見主席臺上,一位白髮老者,從座位上站起,向與會人員揮手,表情激動,他就是94歲高齡的黃埔22期學員杜伯園。
“當前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談起祖國統一問題,杜伯園話音鏗鏘有力,“堅信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希望有生之年見證祖國統一的歷史時刻”。
黃埔18期生林金鐘之子、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表示,黃埔師生曾以血肉之軀奉獻犧牲,拯救處於危亡時刻的中國。近年來臺灣當局卻大搞所謂“去中國化”政策,甚至稱在臺灣復校的黃埔軍校與大陸黃埔軍校沒有關係,妄圖割斷歷史和兩岸血脈親情。
他強調,兩岸人民同文同種、血濃于水,擁有相同的歷史文化。如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互信認同,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乃海內外黃埔同學和黃埔後代,責無旁貸的使命。
“我父親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祖國統一。”會議結束後,鄭心楠挽著本報記者的手,一同離場。79歲的鄭心楠放慢腳步,不足20米的距離,走了足足20多分鐘。
她向記者説,很遺憾由於時間原因,座談會上沒能發言表達自己的心情,“在父親逝世27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和眾多黃埔同學親屬齊聚,對於父親來説,也是最好的告慰”。(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作者 羅魯嶠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