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球傳騎”發起人再出發 敦煌啟程壯遊絲路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題:臺灣“環球傳騎”發起人再出發 敦煌啟程壯遊絲路
作者 朱賀 劉舒淩
隨新冠疫情緩和,臺灣旅遊業正在回溫,從業者回到熟悉的位置。“環球傳騎”發起人、單車騎手陳守忠就是其中一位,他正籌備今夏帶團、重啟環球之旅,在甘肅、新疆展開的“絲路傳騎”是其中重要一段。
近日在臺灣桃園自家“環遊世界1998咖啡館”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這位61歲的騎手説,期待與騎友們享受騎行樂趣,以獨特視角欣賞風景、觀察世界。
咖啡館的名字,源於1998年400天騎行兩萬公里的壯舉,館內陳設著當年伴陳守忠勇闖天涯的單車。
“環遊世界是許多人的夢想,真正實踐的卻佔少數。”陳守忠2011年啟動一項“環球傳騎”計劃,邀請單車騎行者以分時分段方式、在四年內完成環球拼圖。每年騎行40多天,新冠疫情前已完成兩輪,參與者中不乏臺商和大陸騎友身影。
陳守忠後來還另外發起“絲路傳騎”項目。這條橫跨亞歐、總里程超一萬公里的文化古道,被他視作騎手“朝聖之旅”。行程分五段,起、終點分別為甘肅蘭州和被稱作亞洲大陸最西端的土耳其巴巴角。首段蘭州至敦煌的行程已于2019年完成,今年7月,十余位來自臺港澳地區的騎友將在陳守忠帶領下再出發,完成敦煌到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第二段旅程。
以騎行這一看起來較“慢”的方式環遊世界,除了作為組織者的成就感,騎友的反饋為陳守忠帶來更多收穫。一位罹患大腸癌的朋友隨陳守忠騎行五年,這位先生離世後,兒女在追思會上講,父親的環球夢想完成了。陳守忠説,能與騎友們在互相激勵中完成彼此的人生夢想,“還蠻有意義”。
不能踏上旅程的這三年,陳守忠未停下腳步,他留出更多時間梳理思緒。到臺灣中小學校講解戶外騎行風險管理課程,他將多年沉澱的騎行經驗傾囊傳授;喜歡上電視裏的動物頻道,他説許多動物都可成為人類的學習對象。這也為陳守忠今後拓展旅行版圖提供了新思路——更貼近自然的生態旅遊。
去年10月臺當局調整出入境政策後,陳守忠便與太太前往東南亞旅行,重溫年輕時背包客的日子。在菲律賓探索海底世界、考取潛水證照,乘輪胎漂流還差點被森林中的紅毛猩猩搶走午餐和背包……
旅途收穫滿滿,不過,週遭的氣氛也不同往日。陳守忠觀察到,大家外出的願望看來並不熱烈,各地交通、旅館、門票等費用上漲是重要因素,“漲幅約一兩成”,他認為,沉寂已久的旅行市場初迎復蘇,尚不穩定。
而且,旅行者的心情也悄然生變。以今夏將開啟的“環球傳騎”東歐段為例,陳守忠介紹,報名者中有六對已退休的夫妻,最大有80歲,意味著疫情改變了“銀發一族”的生活態度,“足不出戶的日子,令過去比較不會考慮自我的‘熟齡族’,更想活好當下,反而多了要去看看世界的衝動”。
咖啡館中,還有女兒陳萱6歲時完成2100公里絲綢之路壯遊所騎乘的小小童車。歲月如梭,曾在陳守忠陪伴下完成絲路挑戰的小女已經長大,儘管在她記憶中,當年旅途細節有些模糊,“但過程中磨練的人格特質,‘耐力、適應力、獨立、抗壓性’,以及家庭成員間建立的‘革命情感’,將繼續伴她成長。”陳守忠説。
多年來一直在路上,“不老騎士”也選擇與身體狀況“和解”,不再如年輕時那般,每次出發都為了向更長、更難、更遠的目標挑戰。陳守忠逐漸放慢腳步,合理設定里程,“哪怕只有幾十公里,如此才能放鬆下來享受純粹的騎行樂趣,讓生命之旅走得更長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