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孔昭:鄭成功何以“出圈”中外?
中新社泉州3月6日電 題:鄭成功何以“出圈”中外?
——專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鄧孔昭
中新社記者 孫虹 曾福志
300多年來,鄭成功一直作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被兩岸同胞傳頌。不只如此,他所代表的鄭氏海商集團不僅是17世紀東亞海域上最活躍的力量,而且與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東南亞各國、日本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國際化的人物之一。
鄭成功何以“出圈”中外?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鄧孔昭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民族英雄。300多年前,他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鄧孔昭:鄭成功收復臺灣,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一系列高明、睿智的戰略運籌。
為確保勝利,鄭成功集中優勢兵力,復臺大軍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的兵力加起來,相當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兵力的10倍以上;選擇了一個最有利的出兵時機,即清朝順治皇帝新喪,清軍無暇用兵,確保自己在東征時不會腹背受敵;避實就虛,避開熱蘭遮城堡強大炮火,利用天文大潮從“港道淤淺”的鹿耳門航道進入臺江內海,迅速完成在禾寮港的登陸。
他注重瓦解敵軍、攻心為上,一再向荷蘭殖民者宣示——臺灣是屬於中國的,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荷蘭人只有離開臺灣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策略,將荷蘭人的兩個城堡分割開來,讓彼此無法呼應,很快就迫使實力較弱的普羅文查城堡內的荷蘭人投降;他採取圍城待降的策略,經過長達9個月的圍困後,下令猛烈炮轟熱蘭遮城堡,荷蘭殖民者只好投降。
中新社記者:2022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60週年,海峽兩岸各界紛紛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為什麼鄭成功會受到兩岸同胞的共同尊崇?
鄧孔昭:鄭成功的復臺壯舉,至少有三方面的歷史貢獻和時代意義。
其一,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38年之久的中國領土。
從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率領萬名士兵到達夷洲(臺灣)開始,歷代政權和東南沿海的民眾就不斷經營和開發臺灣、澎湖地區,這表明臺灣很早以前就是中國人事實擁有的地方。
1624年,荷蘭人侵佔臺灣後,不但殘酷壓迫和剝削臺灣民眾,還對中國東南沿海不斷騷擾,對從事海上貿易的中國商民進行掠奪。為收復“先人故土”,從根本上解決與荷蘭殖民者的矛盾,也為了給抗清事業建立一個迴旋餘地更大的根據地,鄭成功舉兵東征,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使臺灣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手中。
其二,為臺灣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鄭成功和他的繼承人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對臺灣進行了政權建設、經濟開發、文化傳播等開創性的工作。
1661年5月,在第二批復臺大軍抵達臺灣當天,鄭成功就下令將已收復的赤嵌改為“東都明京”,並根據中國傳統的郡縣制,在臺灣設立了承天府和天興、萬年二縣。鄭成功逝世之後,繼任的鄭經在1664年將“東都”改為東寧,撤銷了承天府,把二縣改為州。鄭成功父子在臺灣設立的行政建置,是臺灣行政區劃的嚆矢,為清初臺灣一府三縣的設立乃至以後的行政區劃奠定了基礎。
在圍困熱蘭遮期間,鄭成功為解決當時的軍糧供應和實現長期立足臺灣的打算,派出軍隊到南北各地屯墾,還鼓勵官員和百姓開墾,使臺灣土地開發取得很大進展。
收復臺灣後,一大批不願降清的明朝遺老和文人學士隨之入臺,鄭成功對他們予以禮遇和優待。他們在臺灣著書立説,創辦私塾,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臺灣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鄭成功逝世後,鄭經、陳永華在臺灣土地開墾已具成效、社會較為安定的情況下,修孔廟、建學校,推行科舉制度;鄭氏政權還多方鼓勵本地居民的兒童入學,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紮下深根。
正是鄭成功在開發臺灣、建設臺灣方面立下不朽功績,臺灣人民不但把他視為民族英雄,而且把他尊奉為“開臺聖王”。
其三,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
廈門大學已故史學家傅衣淩先生認為,鄭成功收復臺灣為亞洲人民反殖民鬥爭打響了勝利的一炮,鼓舞了東南亞各地人民的反殖民鬥爭,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者東進,有利於日本、朝鮮等國保護國家獨立和經濟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亞洲歷史進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相關史料不斷涌現,海內外興起鄭成功研究熱。鄭成功研究為何成為中外學者研究遠東海域的熱門課題?
鄧孔昭:在清代大部分時間裏,由於政治上的原因,鄭成功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價值被統治者掩蓋了。辛亥革命之後,一些有識之士才逐漸認識到鄭成功的重要意義。
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史學家連橫,對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英雄業績特別有感觸,給予了極高評價。他在《臺灣通史》一書中褒揚鄭成功使“臺灣復為中國有”的歷史功績,鼓舞了一代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愛國志士。
鄭成功對日據時期臺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有引領作用。臺灣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蔣渭水、林獻堂都十分推崇鄭成功。1943年,在大陸參加抗戰的臺灣義勇隊第三巡迴工作組,曾特地到福建南安石井祭奠民族英雄鄭成功。祭文中,“繼公何人,誰來追蹤。東都遺范,臺兒服膺,剋復故土,驅倭東瀛”的句子,説明他們決心以鄭成功為榜樣,完成光復臺灣的壯舉。
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初期,臺灣省編譯館編輯的初級小學教材中就有《鄭成功》(一、二)。近年來,中國大陸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也都編入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內容。這充分説明鄭成功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鄭成功在西方強權面前表現出的自立、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
此外,荷蘭、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都有學者研究鄭成功。根據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裏收藏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資料,或是西方傳教士記載的資料,歐美學者注意到鄭成功和鄭氏家族在當時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鄭成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也是17世紀世界史上一位有影響的人物。鄭成功在東南亞海域發揮著關鍵作用,歐洲人想要從東方海上貿易中分享利益,就必然會與鄭成功進行競爭。不論在擁有的兵力、貿易數額,還是經濟戰略方面,鄭成功都是不容輕視的對手。
中新社記者:大航海時期,鄭成功堪稱反抗殖民侵略並取得勝利的第一人,這種精神超越國界、民族,至今為人稱道。在國際形勢複雜的當下,鄭成功精神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鄧孔昭:鄭成功是少數了解“西方語言”的中國人之一。他敢於和當時的海洋強國荷蘭、西班牙相抗衡,用實力和他們打交道;他可以封鎖荷蘭人侵佔下的臺灣、西班牙人侵佔下的呂宋,最後迫使他們妥協,也贏得了他們的尊重。鄭成功面對西方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事例,在中華民族史上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今天的中國已非昔日的中國,但國際上企圖染指臺灣、干涉臺灣的,還大有人在。
在緬懷鄭成功偉大業績的同時,更要學習鄭成功不畏強敵、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沉著應對兩岸關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論“臺獨”及國際霸權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的餘孽在兩岸關係問題上製造多少障礙,我們都要朝著既定的目標,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完)
受訪者簡介:
鄧孔昭,福建省三明市人,曾任廈門大學教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鄭成功和臺灣史的研究,著有《臺灣通史辨誤》《鄭成功與明鄭在臺灣》等專著,參與編纂《臺灣鄭成功研究論文集》《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等,併發表數十篇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