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人跨海續茶緣:以“藝”求“融”
中新社廈門12月1日電 題:臺灣茶人跨海續茶緣:以“藝”求“融”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即將在廈門啟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工藝大師們沒法渡海前來參會,臺灣頂極工藝協會秘書長林蕓安只能獨自負責臺灣館的布展,連日來真是忙壞了。
身為茶道高手,林蕓安此次赴會攜來一大批巧奪天工的茶具,包括許朝宗的漢方壺、江有庭的天目杯、葉志誠的柴燒盞、鐘榮華的墨玉壺、吳卿的金工擺件等等。
這些茶具的製作者,都是享譽兩岸的臺灣工藝名家,出手不凡。林蕓安告訴中新社記者,這些大師名家都喝過她泡的茶,願意將作品託付給她,大概是相信她“茶如其人”。
聽到“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11月29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消息,林蕓安備感振奮。她説,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等6個項目包含其中,可以被更多人認識,“兩岸茶緣一脈相承,我很高興的。”
在兩岸茶人茶商中,林蕓安有一定知名度。她曾擔任臺灣重要茶區南投的“世界茶業博覽會”的特聘茶藝師,擔綱過多場兩岸茶會茶賽的評委。
2015年,臺灣工藝之家、臺灣頂極工藝協會“抱團”參加大陸展會,林蕓安受邀隨行,曾到上海、西安、杭州、廈門巡展。“我被展會的人潮震撼了,當下就判斷,市場都在這。”她在展會上開茶席,隨即起意西進大陸。
次年,林蕓安一舉考取大陸的高級評茶員、高級茶藝師職業資格。臺灣多家工藝社團委任她為駐大陸的秘書長或顧問,使她成了臺灣工藝界“登陸”的“帶路人”。
對於此次帶來的工藝精品,林蕓安瞭如指掌。江有庭的天目杯于玄黑中喚醒姹紫嫣紅,大有高山仰止、空谷藏峰之象。她對記者説,造訪江有庭時曾坦言“面對你的作品,身為茶人,以懷器于身為榮”,令長年駐守圓山窯燒瓷的江有庭很是感動。
“臺灣陶瓷發展已經走向更精緻和文創的開發。”林蕓安説,她和臺灣工藝大師們共同精研十年,不同的茶甕放哪一種茶,陳化效果更好,哪一種窯燒方式出來的茶器,可令茶的芬芳達到最好的境界,“茶人和茶具惺惺相惜,我們也想為臺灣茶器尋到最佳茶葉。”
林蕓安最喜歡臺灣高山茶,尤其是生長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梨山春茶,“色澤翠綠鮮活,花果香濃郁,山頭氣強”。
對於此次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福建茶,她也讚嘆不已:武夷岩茶大紅袍,“岩骨花香、清香甘活”;安溪鐵觀音獨特的搖青及發酵工藝帶出的“觀音韻”,清香雅韻,“七泡有餘香”;福州茉莉花茶特殊的香味更舉世無雙,“幾乎令人感官與想像完全被征服”。
近年疫情衝擊下,林蕓安“半年以廈門為家,半年以臺北為家”,更覺得有責任為臺灣工藝名品開拓大陸市場。她説,中國茶文化是兩岸休戚與共的文脈,茶和天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