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持大團結大聯合 共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引發強烈反響

2022-08-12 09: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堅持大團結大聯合 共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引發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在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持續引發強烈反響。

  各界人士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內外中華兒女應團結一致,同一切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阻擋祖國統一的勢力進行堅決鬥爭。

  團結更多臺胞深明大義、奉義而行

  臺盟中央發表聲明表示,臺灣自古屬於中國,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不可阻擋。作為由生活在祖國大陸的臺灣省人士組成的參政黨,臺盟將充分發揮親情鄉情直通基層、直達民眾的優勢,大力宣傳中共中央對臺大政方針,揭露“臺獨”勢力數典忘祖、分裂國家的罪惡行徑,引導更多臺灣同胞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壯大反“獨”促統力量。

  來自臺灣臺北的張立本是閩南師範大學的一位教師,已在大陸執教4年。在他看來,兩岸同文同種,都是中國人,具備很多統一的基礎和共識。張立本説:“和平和穩定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望,希望更多島內民眾能更加清醒認識到,倚靠外部勢力,臺灣人民永遠無法過上期待的安穩日子,臺灣的民生福祉也得不到保障。”

  “國家統一是大義所在,也勢在必行。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大勢和民族復興歷史進程所決定的,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説,儘管風雲變幻,兩岸民間衝破干擾阻撓,始終保持熱絡交流,發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這表明,無論兩岸同胞經歷過多少坎坷挫折、經歷過多長時間的對立隔絕,也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

  新黨青年委員會成員林明正注意到,白皮書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最有利於中國的長期穩定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一選擇。林明正認為,這傳遞了一個重要資訊,就是告訴臺灣人民,和平統一的大門沒有關上,“希望廣大臺灣同胞讀懂白皮書中蘊含的深義,奉義而行”。

  “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之福,也是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之福,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新的基礎。”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藝良呼籲廣大臺灣同胞全面深刻了解白皮書內容,尊重歷史、認清形勢,站到歷史正確的一邊,中華兒女攜起手來,共同譜寫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新篇。

  “臺獨”是走不通的絕路

  民進黨當局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給臺海和平穩定帶來極大威脅。白皮書多次明確點名揭批民進黨,指其謀“獨”行徑危害臺海和平穩定,破壞和平統一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空間,是“必須清除的障礙”。許多受訪人士表示,這是對民進黨當局不要越過“紅線”和“底線”的強有力警告。

  “所謂‘臺灣獨立’,是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是分裂國家的嚴重罪行,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絕路。”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張雄表示,民進黨當局搞“臺獨”分裂,只會將臺灣推入災難深淵,給臺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表示,當前,民進黨繼續頑固勾連外部勢力,逆勢而動,必將受到歷史嚴懲。白皮書系統揭批民進黨當局種種惡劣行徑和嚴重危害,相關表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外部勢力干涉是推進中國統一進程的突出障礙。” 對於白皮書裏的這句話,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臺盟海南省委會主委符之冠深表認同,感觸尤深。

  符之冠説,我們國家在探尋民族復興強盛之道的過程中飽經苦難滄桑,深受外來勢力干涉之苦,深知民族弱亂給個體和民族帶來的分離之苦。外國勢力從來沒有想帶給我們中國人好處,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正如白皮書所説,“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註定失敗。祖國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

  臺灣資深媒體人王豐表示,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倚美謀獨”的陰謀活動,但島內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人對國家、民族的既有立場是不變的,對於兩岸全體中國人民過和平繁榮穩定生活的信念也是無比強烈的。

  武漢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吳志榮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共識,也是鐵錚錚的歷史事實。外部勢力打“臺灣牌”,是把臺灣當作遏制中國發展進步、阻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棋子,犧牲的是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光明前途,絕不是為了臺灣同胞好。

  “在大陸的臺灣同胞應該更勇於發聲,更加積極地把心裏話説出來。我們是熱愛祖國的,是希望和平的,是期望統一的。”吳志榮説,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終將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終會實現偉大復興。(記者:陳舒、齊湘輝、劉剛、蘇曉、喻珮、劉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