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衛星:革命英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傑出代表和重要支撐

2022-06-02 1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6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衛星出席《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出版座談會併發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6月2日訊 6月2日,《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衛星出席會議併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期盼已久的《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出版了,這是中央臺辦、國臺辦和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共同經辦的一件大好事、大實事,非常值得宣傳和祝賀。

  在我們黨成立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今天,在祖國統一大業進入關鍵階段,在中國人民深化“敬畏英烈”心碑的今天,該書的出版更具有特殊意義。

  這本書描述了中國共産黨人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犧牲寶貴生命的英烈群體。這些特殊的共産黨人,是在天亮之前和剛剛天亮時,帶著光明折返黑暗的逆行者。在我們的黨史上,有太多慷慨赴死、英勇抗敵及直面搏擊的勇士義士,但選擇向死而生、逆行接敵的潛伏者更值得大書特書。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誌,更是我們必須擔當起的歷史使命,完成這項偉業同樣需要披荊斬棘、犧牲奉獻、向死而生。

  中國共産黨一直都在為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而奮鬥,而這種奮鬥其實早在1921年黨成立不久就開始了,此間隱蔽戰線的鬥爭更是充滿艱難困苦。中國共産黨就是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謀解放謀幸福而生,正因如此,黨與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繫,從日本殖民時期臺共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到解放戰爭時期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共産黨人始終戰鬥在最前列,付出巨大犧牲。據我所知,中央臺辦、國臺辦組織撰寫了《中國共産黨與祖國統一》這本書,就對此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介紹,很多內容都是首次權威披露。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正式光復,我黨開始陸續有規模地派遣隱蔽戰線人員到臺灣地區開展工作。臺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創建的,許多臺灣愛國青年積極加入共産黨,並在組織上政治上完全接受中共領導。

  新中國成立前後,為了推進解放臺灣戰役,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共華東局組織各系統集中大批人員進行派遣行動。當年,這批隱蔽戰線工作人員是帶著對新中國的無限憧憬與自豪、對解放臺灣勞苦大眾的無限真誠與期盼,更帶著偉大的犧牲奉獻精神去的臺灣。他們一批批進入仍在國民黨恐怖統治下的臺灣省及閩浙沿海部分島嶼。特別是來自業已解放的地方及新中國成立後出發的隱蔽戰線工作人員,毅然決然拋棄夢寐以求的新生活,冒著生命危險赴臺,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和犧牲精神!在他們心中沒有別的雜念,只有心繫祖國、熱愛祖國,不能讓祖國再分裂,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然而,由於我在臺地下組織被破壞,赴臺及在臺隱蔽戰線工作人員大部分被捕、犧牲。據有關部門核實,當年有名有姓有臺灣當局判決書被判刑的超過7550人,被判死刑超過1100人,還有很多人被秘密殺害 。毛澤東為此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著名詩句。

  70年後,《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首次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共産黨人為追求祖國統一而無畏犧牲英勇奮鬥的悲壯歷程。它是一部生動、沉重而充滿精神力量、宣傳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中隱蔽戰線鬥爭的英雄史歌,是一部學習中共黨史的優秀教材。它在這一研究領域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必定産生重大影響。

  我參加過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深知一個人面臨生死考驗的抉擇之難,更能體會先烈們當時是以何等的勇氣和擔當作出如此堅毅決絕的選擇。

  長期以來,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對臺隱蔽戰線工作一直鮮為人知。尤其在和平盛世,人們更難理解隱蔽戰線鬥爭特殊殘酷的考驗。他們不僅要當革命解放的先鋒隊,更要克服無數的險阻先期到達、先期工作,蒐集情報、陣前策反、發動群眾。一個地方解放了,他們中的很多人還來不及呼吸一下和平的空氣、享受一天安逸的生活,就迅即奔赴到下一個待解放的風險之地。這種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犧牲精神,成為支撐這些共産黨人為了祖國統一大業,前赴後繼不計名利枉顧生死的精神支柱。

  今天的華夏兒女不會忘記,正是特殊的價值取向,令他們經受住了特殊的使命考驗。他們要做無名英雄,即使犧牲了,長期不能把名字和事跡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即使還活著,長期不能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他們長期隱忍默默無聞,有的現在還在隱姓埋名,有的閉口不言直到告別人世。他們是中國革命事業的偉大功臣和無名英雄!

  今天的華夏兒女不會忘記,正是特殊的人生選擇,令他們經受住了特殊的價值考驗。隱蔽戰線鬥爭大量的是與敵對陣營“精英群體”打交道,我黨對隱蔽戰線幹部的能力素質往往有更高要求。翻開隱蔽戰線先烈的履歷和評價,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藝術家、工程師,以及天資過人、稟賦異人等等詞彙。如果他們不是犧牲了個人發展,很可能在社會上頻拔頭籌。他們有能力按照常人的人生軌跡,創造人生的奇跡,當科學家,當藝術家,當教授,當工程師,當高官,當高管。但是,為了革命,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選擇,根據任務需要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是“小人物”“無名氏”。這種犧牲奉獻與國民黨、資本主義陣營那些追求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和精神境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今天的華夏兒女不會忘記,正是特殊的生死通道,令他們經受住了特殊的意志考驗。他們往往掌握著可以過富豪般生活的資源,卻甘願清貧。他們為黨節約每一個銅板,出門西裝革履、慷慨大方;進家粗布舊衫,粗茶淡飯;散盡家財,支援革命。有時他們忍受著家人、戰友甚至某一級組織的不理解,堅守“有苦不説,有氣不叫;顧全大局,任勞任怨”;面對被捕殺頭,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活,絕不叛黨出賣組織和戰友。他們普遍家風家教特別嚴格,子女後代普遍爭氣併為國爭光。這樣的精神在當下特別有啟示意義。

  正因如此,中國共産黨隱蔽鬥爭戰線的業績才如此輝煌。我們黨和軍隊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勝利得讓對手張口結舌,讓境外戰史專家感覺不可思議。

  時光荏苒,七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先烈們的英雄事跡需要進一步宣傳、弘揚和傳承,以激勵事業、激勵青年、激勵未來。習總書記常講,共産黨人要有敬畏感,我們對先烈更要有敬畏感。我們做每一件事,我們每一次奉獻或索取的選擇,都要想一想那些長眠在異鄉的先烈們會怎麼想?我們對得起他們嗎?我們為他們未竟的事業做過些什麼?我真誠地希望,到了統一的那一天,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要問心無愧於那些犧牲在臺北馬場町的先烈們。

  這些年來,我秉持這樣的敬畏感和責任感提出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參與“革命烈士紀念日”論證,提交《關於高度重視對越作戰失蹤烈士善後問題的提案》《關於制定執行作戰任務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失蹤人員善後問題規定的提案》《關於高度重視軍人職業病後遺症的提案》《關於重視和加強軍人所贍養老人醫養保障工作提案》《關於出臺退役軍人榮譽激勵細則的提案》和建議等,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具體落實。在今年政協會上,我提交的《關於持續追認在臺隱蔽戰線犧牲烈士的提案》得到了全國政協鄭建邦副主席和戚建國上將、吳昌德上將、全國臺聯楊毅周副會長等許多政協委員的附議。

  一段時間以來,我常想一個問題:到海峽兩岸實現統一的那一天,應該做點什麼?我想説,真到那一天,一定要把慶賀的美酒捧到英烈面前,灑在犧牲者的墓地上,告慰先烈:你們永垂不朽,黨和祖國沒有忘記你們。

  人類歷史其實是一部英雄史,沒有哪個民族不崇尚英雄,沒有哪個國家不視英雄為珍寶。銘記歷史的民族才有根,熱愛英雄的民族才有魂。今天,我們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光彩照人,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英雄的熱血洗滌靈魂;今天,我們的共和國大廈之所以能夠牢固堅強,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烈士的忠骨鑄造根基;今天,我們的華夏兒女之所以能夠驕傲自立,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英烈不死的雄魂激勵後人。

  我們是在沐浴著無數先烈的榮光走進新時代的,我們也將在先烈奠基的道路上走向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我們一定要對得起先烈,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編輯/尹賽楠 審校/齊曉靖)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