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天地 大有可為
廣闊天地 大有可為(兩岸脈動)
幾場濛濛春雨過後,高低起伏的茶山逐漸甦醒,新冒嫩芽的茶樹青翠欲滴。陽光穿過層層薄霧,灑在忙碌的茶農們身上。
浙江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位於浙江南部,枕山襟海,擁有得天獨厚的産茶環境。“我們的茶葉不僅在大陸和臺灣地區銷售,還遠銷德國、日本等國家。”溫州臺源茶葉有限公司是一家臺企,落戶筱村鎮後引入種植臺灣和福建的烏龍茶,企業負責人吳祖標信心滿滿地説道,“這裡有好山好水好政策,我們很有信心做出好茶!”
2021年3月,國務院臺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支援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這就是吳祖標口中的“好政策”之一。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落實落細“農林22條措施”,助力臺胞臺企參與農業林業高品質發展及鄉村振興,讓臺胞臺企實實在在感受到政策的溫度和力度。
收穫實在紅利
“給臺資農林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
“我們早期承包的茶廠面積只有800多平方米,受惠于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現在已經發展到6000多平方米,還準備再擴建2000多平方米。”吳祖標説,“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惠臺政策,改良更多茶株,擴大發展規模,帶動更多百姓致富。”
去年泰順“三杯香”原茶地採茶節當天,通過溫州市臺辦等部門牽線搭橋,溫州臺源茶葉有限公司和多家茶商現場簽訂供銷協議,訂單量達22萬斤。“我們積極開展‘農林22條措施’宣傳周、助力臺企拓內銷等活動,幫助臺胞臺企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強他們在大陸投資農林業的信心,助推溫臺兩地産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溫州市臺辦相關負責人説。
“農林22條措施”發佈實施一年多來,廣大臺資農林企業收穫了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更加堅定了發展信心。
——臺胞臺企獲得更多資金支援和融資便利。去年各地臺企享受補貼、補助、貼息等超過1億元,獲得金融機構授信及融資也超過1億元。福建涉臺農業園區內的臺資農業企業獲得貼息資金支援,貼息後貸款利率平均降至1%左右;浙江省農信聯社專門推出臺胞臺企專屬的“臺融卡”産品,授信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已發出2300余張,授信總額逾6000萬元。
——臺胞臺企參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進展。北京臺商借助“農林22條措施”利好政策,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快車,在河北阜平建立水産養殖與飼料種植結合項目,2021年銷售收入大幅增長,解決了300余名農村勞動力就業,有力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臺胞臺企開拓內需市場取得新進展。各地支援臺企用好電商平臺,參與臺博會、茶博會等各類展銷活動,不斷拓寬産品銷售渠道。江蘇通過舉辦農業及食品加工業聯盟對接活動,幫助當地臺企成功在55家商超上架産品,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開闢新的銷售網點。
——臺胞臺企在研發創新方面獲得更多支援。上海臺企的技術(産品)成功列入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福建開展茶葉種植低溫指數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對自主研發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給予補助,給予臺創園、産業園臺企、臺農專項授信支援。
“‘農林22條措施’精準回應訴求,給臺資農林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分析認為,“農林22條措施”在強化兩岸農業合作要素保障、拓寬兩岸農業合作市場渠道、推動兩岸優質農業資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政策指引,對支援廣大臺胞臺企深度參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把握髮展機遇
“我增添了把事業做大做強的信心”
“一年多來,我的企業伴隨著‘農林22條措施’落實落細發展起來,土地流轉、融資貸款、擴大銷量等難題都逐步得到解決。”臺企廣西潤桓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旻倫説。
一年多來,楊旻倫經營的茶園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面積達1萬畝,佔地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茶廠運轉不斷提速,年産精品茶約50萬斤,産值逾1000萬元。2021年12月,企業還獲得“賀州市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榮譽。“我用臺灣工藝加工本地茶葉,我的茶葉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結晶。”楊旻倫笑道,他還收了幾個本地學徒,準備“毫無保留地把制茶功夫傳授給他們”。
廣西與臺灣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農業生産要素相似,農業合作基礎條件優勢明顯。經過多年發展,廣西臺資農業企業佔廣西臺資企業的40%以上,投資超過25億美元。許多和楊旻倫一樣的臺商在這裡深耕農林業多年,隨著“農林22條措施”的落地生根,他們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四川和臺灣隔山跨海,在農業領域卻有著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臺灣企業家王杉桂紮根廣元市蒼溪縣鄉村,從事高品質臺灣黃花菜種植、加工和銷售,用“小黃花”培育出大産業。“蒼溪縣生態好,非常適合農業發展。”王杉桂介紹,在起步階段,蒼溪縣政府先後投入上千萬元幫助公司整理土地、修建水池、改善交通,並在土地流轉、資金補助、技術服務、産業配套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如今,該公司在蒼溪縣的黃花種植面積已達到2.1萬畝,年産值突破2億元。“我們有信心在2023年把種植面積增加到5萬畝。”王杉桂説。
針對制約臺資農林企業發展的難題,四川省以“一案一策”形式促進問題解決、推進配套措施落實,為臺胞臺企免除後顧之憂。
臺商林春福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經營著2萬多畝油橄欖種植基地。“橄欖園需要大規模集約化才能更好地發展。這裡平均每戶只有2.5畝土地,成片流轉難度很大,通過土地流轉政策獲得這麼大面積的土地實屬不易。幸好當地政府大力支援,村民在理解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願以土地入股分紅方式來流轉土地。”林春福説,“‘農林22條措施’提到,‘在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到期後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繼續租賃’,我增添了把事業做大做強的信心”。
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要和這片土地共同成長”
雨後放晴,位於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山寶村的寶島美人椒育苗基地裏,一簇簇嫩綠的辣椒幼苗鋪滿了苗床,正等待著移栽到田間地頭。
2021年9月,臺商莊久毅經營的廣西兩岸紅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落戶山寶村,“有了好政策,我們可以用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的方式獲得土地經營權,每個農戶既能分紅,還可以到基地打工。”自稱“臺灣農夫”的莊久毅已過古稀之年,他介紹,公司已在山寶村建成可供1000畝土地種植的育苗基地,預計2025年種植面積可覆蓋富陽鎮1萬畝左右土地。
“我家6畝地的年租金差不多有5000元,年底還有分紅。我每天在這裡務工,還有80元工錢!”村民潘東瓊笑逐顏開,邊忙邊説。莊久毅除了把純收益的15%給村民分紅外,還將5%的利潤留存在村集體,用於農戶子女升學獎勵、公益事業等,他説:“鄉村振興,産業先行。我們做得好不好,老百姓説了算。”
隨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不斷深入,許多臺胞臺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大陸現代農業發展中大有作為。臺灣青年郭典易曾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後來和太太一起紮根江蘇昆山市,做起了蔬果種植。2019年,他與昆山當地的新農人合資,在錦溪鎮辦起了親子農場。“創業過程中,當地政府不僅給予科普教育基地補貼,還幫助融資貸款,讓我們更安心地投入項目建設。”隨著“農林22條措施”落地生根,郭典易和合作夥伴承包了120畝智慧農業園,今年剛剛啟動運營。
“我們引入臺灣的飲食教育、自然教育、農耕教育等,再結合昆山的農耕文化、傳統習俗,努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郭典易笑著説,“不少家長帶孩子來這裡休閒觀光,體驗手作課程和文創活動。”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有個名為“一心回鄉”的生態有機農場。“武漢有山有水,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好選擇。”武漢旭清回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臺胞蔡三益介紹,農場以打造“臺企有機生態農業示範點”為目標,重點打造“木本油種植示範基地+農文旅産學研基地+鄉村眾創共建基地”三大核心産業,規劃用地6000畝,項目投資總額約3.6億元。
“‘農林22條措施’出臺後,我們對在湖北的發展滿懷期待。我們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這片土地共同成長。”蔡三益説。(記者 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