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富春山居圖》合璧十年 兩岸畫家期待再“合璧”

2021-06-01 13: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杭州6月1日電 (嚴格 柴燕菲)2011年6月1日,在成畫660多年、分身360多年後,分藏于海峽兩岸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終於穿越歷史在臺北實現合璧,中新社記者當時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瞬間。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名畫”,2021年6月1日,在合璧十週年之際,著名書畫家何水法這樣評價這幅傳世名畫。十年前,作為大陸書畫家代表,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場見證了這一時刻。

  以浙江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背景的《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完成于1350年,對後世畫風極具影響,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1650年因為火焚該圖分成兩段,前段為“剩山圖”,後段世稱“無用師卷”。

  1956年,“剩山圖”成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無用師卷”1746年被徵入清宮,在乾清宮裏存放了200年,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海峽讓這樣一幅稀世珍品天各一方,隔海相望。何水法告訴作者,多年來,不少有識之士一直在積極推動分藏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璧。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2010年何水法向全國政協提交將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海峽兩岸合璧展出的提案。

  2011年1月16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達成協定,浙江博物館同意借展。6月1日,《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實現了合璧。當時在現場的何水法告訴記者,作為中國人,作為藝術家,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臺灣著名書畫家江明賢當時也在現場共襄盛舉,十年後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起當年盛景,仍激動不已。

  “《富春山居圖》不僅僅是一張畫”。今年79歲的江明賢説,這張畫在600多年中顛沛流離,歷經磨難,兩岸人民的悲歡離合濃縮在這一傳世名畫中。

  1988年,江明賢打破海峽兩岸藝術界分隔四十年的僵局,應中華文化聯誼會邀請,在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舉行個展,成為首位親臨大陸舉辦個展的臺灣畫家,引起兩岸文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迴響,開啟了兩岸美術交流的先河。至今他已經往返大陸200多次,走遍了大陸名山大川,作品也多次在大陸展出。

  2011年《富春山居圖》合璧前後,江明賢曾被國務院參事室邀請與大陸畫家宋雨桂代表兩岸主筆畫家“合璧”創作《新富春山居圖》。

  《新富春山居圖》起自千島湖,貫穿新葉古村﹑建德大橋﹑三江匯合處﹑七里灘小三峽﹑嚴子陵釣臺﹑江南龍門灣﹑桐君山﹑黃公望故居﹑富春畫舫﹑六和塔,至錢塘大橋止。

  為了畫這一巨作,江明賢趴在地上長時間工作,甚至患上胃出血。

  畫家都很有個性,但江明賢和大陸畫家的“合璧”卻很愉快。

  “我們約定,誰都可以改對方的畫”,江明賢回憶,兩岸畫家互相切磋,獲益匪淺,他認為這種包容性就是中國畫的精髓。

  那一段時間,兩岸畫家坐汽車,乘輪船,搭直升機,貫穿富春江、新安江和錢塘江,用畫筆描繪了600多年後的新富春山居圖。

  而何水法,後來也把畫室建在富春江畔的廟山,這也是當年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地方,他覺得這也是一個特殊的緣分。

  何水法有一個願望,希望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也能夠在大陸合璧展出,而且最好是在《富春山居圖》的誕生地——杭州富春江畔展出。

  “這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財富。”何水法認為,《富春山居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應該公之於眾,而不是藏之名山,不但在臺灣合璧,也可以在大陸合璧,更可以在世界各地合璧展出,讓全世界欣賞中國文化瑰寶。

  江明賢也十分贊同兩岸繼續牽手“合璧”,“我也有個中國夢,希望能把中國的書畫藝術推向世界,可以和西方藝術平起平坐。”(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