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之島血脈連,兩岸同胞同助大陳島建設發展
臺灣青年陳聖浩帶領他的團隊在現場進行拍攝,介紹講解思歸亭的歷史故事。(台灣網 張亞靜 攝)
台灣網4月30日臺州訊 (記者 張亞靜)大陳島,位於臺州市椒江區東南52公里的東海之上,説它富有傳奇色彩一點也不足為過,“東海明珠”“墾荒精神”“思歸之島”等,都是它獨有的標簽和名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大陳島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20年11月1日,大陳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在浙江臺州舉行。
4月27日至30日,20余位兩岸新媒體人跟隨“臺青看基地之魅力大陳”兩岸新媒體聯合采風活動踏上這座傳奇之島,感受海島風情、鄉愁鄉情和墾荒精神。
思歸之島,兩岸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1955年,國民黨將大陳島的居民遷至臺灣島。66年前的這次集體遷徙,讓兩岸有了同説大陳方言、傳承大陳文化的“大陳人”。目前,在臺灣島內的大陳籍後裔有近15萬人,用血脈的傳承將大陳與臺灣聯結在一起。。
于2015年建成的大陳島臺胞文史館裏,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了國民黨軍隊從大陳撤退以及大陳同胞去臺灣後的工作、生活等等。
大陳鄉賢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汪江浩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張亞靜 攝)
大陳鄉賢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汪江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臺胞文史館是很多臺胞來大陳島的首選參訪點,也是兩岸鄉親交流的重要窗口,許多在臺灣的第二代、第三代大陳籍同胞在看到老照片後都感動落淚。
大陳島被稱為大陳臺胞的思鄉之島、大陳眷屬的思親之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思歸之島。在大陳島上,有一個思歸亭。顧名思義,就是希望臺灣早日回歸。據介紹,思歸亭眺臺外觀形似鑰匙,是開啟海峽兩岸大門的鑰匙,中國結則作為鑰匙扣。
杭州酷果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臺灣青年陳聖浩帶領他的團隊在現場進行拍攝,介紹講解思歸亭的歷史故事。他表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視角,讓沒來過大陸的臺灣朋友們能了解兩岸歷史淵源。
“臺青看基地之魅力大陳”兩岸新媒體聯合采風參觀臺胞文史館。(台灣網 張亞靜 攝)
“之前在臺灣只知道有眷村,通過這兩天的參觀學習,才知道原來大陳島和大陳眷村有這樣的歷史淵源。”“看到臺胞文史館的圖片和文字史料很觸動,讓我對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繫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在參觀完思歸亭和臺胞文史館後,兩岸青年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
墾荒精神接力傳承,兩岸同胞同助大陳島建設發展
1956年至1960年間,浙江省467名青年志願者響應“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毅然登上滿目瘡痍的大陳島,以滿腔熱情開展戰天鬥海的墾荒事業,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這個精神是幾代墾荒人接續墾荒鑄就的精神寶藏,傳承至今。
大陳島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台灣網 張亞靜 攝)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陳人,大陳島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已經在教育崗位上工作了32年,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大陳島,用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詮釋了墾荒精神。如何把墾荒精神傳承下去,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這是她一直思考的。她主編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成為臺州市教育補充讀本,讓墾荒精神浸潤和影響著一代代臺州人。
臺灣青年周宏宇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張亞靜 攝)
在大陳島上,正在建設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臺灣青年周宏宇是這個工作站的站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周宏宇表示,他們將會把高校資源帶入大陳島,為大陳島鄉村振興相關工作提供鄉村規劃設計、環境改善提升、科技服務等方面的智力支援。同時,將努力帶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共同打造美麗大陳,帶動鄉村活力。
在為期4天的采風活動中,兩岸新媒體人先後參觀了烏沙頭景區、甲午岩、思歸亭、兩岸大陳鄉情文化園,以及考察大陳黃魚養殖基地、當地民宿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