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蔡志陽:來到漳州,我好像從另一個家回到了故鄉
原産于澳大利亞的手指檸檬,墨西哥的巧克力布丁果,西非、迦納、剛果一帶多見的神秘果,來自安第斯山脈的黃金果……世界各地的奇花異果,在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豐山生態農業園區裏挂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清香。
“這些品種被引進到臺灣,馴化種植效果都不錯。”“80後”蔡志陽來自臺灣嘉義,“漳州的氣候和嘉義幾乎一樣,我把這些新品種帶到漳州試種,産量也很好。”
也有一些果樹品種,蔡志陽在試種之後放棄了。他是漳浦縣最早引進種植黃金果的,也是第一個放棄的,“因為産量不夠好”;早期帶動當地農民種植的樹葡萄、火龍果現在開始走下坡路,他也不再鼓勵農民種植。
“東西好吃不一定就好,要産量好、市場好的品種才行。選擇農作物要選有潛力的,不能盲目跟風、道聽途説,要停下來,多看看。”這是蔡志陽的“新農民哲學”。
蔡志陽家在臺灣三代務農,從事新型農業産銷。在臺灣“一鄉一休閒農業項目”的推動下,蔡家的果園2002年轉型成當地小有名氣的特色水果觀光休閒農場。
2013年,帶著一集裝箱的果苗,蔡志陽隻身來到漳浦發展。沒有客戶、沒有朋友、沒有資源,從樹葡萄起步,他在空蕩蕩的土地上建起一座佔地80余畝、有130多種花木瓜果的“花果山”。
“我可以先做‘小白鼠’、‘領頭羊’。”蔡志陽認為,經營農業要做策略式行銷。他先種植這些當地農民不熟悉的新奇果種,打開市場後,再帶動更多農戶種植,同時幫助他們建起銷售平臺。
他不吝于將精緻農業的技術、理念以及行銷策略,教給當地農民,這是他擔任漳浦縣農業科技特派員的初心。去年2月,他成為大陸首批臺籍農業科技特派員之一。
蔡志陽表示,希望用臺灣觀光農業經驗幫助當地進行觀光農業規劃,實現“三贏”——“我好,農戶好,在臺灣的年輕人看到也願意過來。”
隨著福建臺農創業園效益外溢,廣東、廣西、浙江等地也在引種推廣蔡志陽的水果新品種。在漳浦縣湖西村,他新開闢100畝的生態農業園,面對面、手把手向當地農民傳遞觀光農業經驗;在平潭,他試種火龍果、太平洋莎梨、手指檸檬,借助其綜合實驗區政策優勢,冀打開日韓市場。
福建已有包括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在內的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累計超過600家臺資企業入園創業。此外,福建正推進9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100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基地建設,努力打造臺胞來閩就業創業幸福家園。
來大陸發展多年,蔡志陽切身感受到福建支援臺農創新發展、落細落實同等待遇的力度,也看到閩臺農業不斷融合發展、農漁産品市場一體化的趨勢。
“來到漳州,我好像從另一個家回到了故鄉,感受到溫暖,希望能永續經營下去。”蔡志陽説,臺灣農業精緻化程度高、品種多樣、技術成熟,大陸腹地廣、市場大、消費力強,尤其是近幾年農機設備先進,迅速發展的網路行銷成為鄉村農業振興的重要推手,兩岸結合優勢互補將有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蔡志陽把自己比作“一塊海綿”。“我在臺灣吸取了很多‘水分’,來到這裡釋放出來;在大陸我也吸收了很多好的東西當做養分,未來我想可以在臺灣也把這些養分發揮出來。”他説。 (閆旭 張金川 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