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臺灣”四個字,踩了誰的痛腳?
“中國臺灣”四個字,踩了誰的痛腳?(日月談)
據媒體報道,臺灣通訊傳播主管部門近日通過所謂“電信終端設備審驗辦法”的修改草案,規定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産品包裝、説明書、軟體和固件等,不得標示“中國臺灣”字樣,否則不予審驗通過,即使通過的,也撤銷證明不得銷售。
舉起政治大刀砍到經濟領域,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氣從何來。只是這氣撒得自相矛盾。按照島內相關法律規定,臺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更不用説“九二共識”和國際社會通行的一中政策了。但民進黨當局非要揣著明白裝糊塗,比如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所謂“中央”官員,就曾宣佈“整個中國已淪為疫區”、“中港澳回臺一律自主隔離14天”等論調,即使用語“違法”也不在意,處處顯示出政治操作的痕跡。
出於政治目的操作政治對立,民進黨當局可謂駕輕就熟。説到底,是因為“中國臺灣”四個字,踩了“臺獨”教義的七寸,讓有些人不爽了。他們在1月份的選舉中意外大勝,開始翹尾巴。在大陸防疫抗疫的緊急關口落井下石,盯著世衛組織妄圖尋求“外交突破”,為此大做文章,看到有西方媒體煽風點火,更是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但心裏的小九九很清晰也很齷齪,臺電子産品所謂新規只是最新的印證而已。
這種操作手法很不明智,絕對是損人不利己,因為它破壞了兩岸正常的經貿交流。今年以來,大陸品牌手機在臺灣一片靜悄悄。始作俑者,就是這個電子産品新規。去年底,臺灣通訊傳播主管部門表示,手機品牌業者必須承諾系統中不會標示“中國臺灣”,也不會在系統更新時再調整標示。此舉導致今年大陸廠商新手機無法在臺銷售。大陸手機在臺銷售,並不是錢都進了陸企的腰包,它能帶動島內就業、拉動島內消費,作用不容小覷。有輿論認為,為了民進黨當局私利而挑戰兩岸企業最不願碰觸的政治敏感帶,絕非臺灣經濟發展之福。
筆者的臺灣朋友中,有不少人是華為、小米或者vivo等手機的粉絲。他們長期使用,一步步建立起了對大陸手機性價比高的牢固認知。如今有關部門一紙令下,就剝奪了他們的商品選擇權利。這難道不是在傷害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更何況,操作對立引發大陸網友的強烈反彈。有人説,既然不能標識“中國臺灣”,那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省”如何?否則,島內相關産品也不要登陸了。雖然是一時氣話,但洶洶民意背後,是對政治操作的反感和反彈,不可不察。
有業者擔心,臺電子産品所謂新規“有向大陸宣戰的意味”。其實遠不僅此,民進黨當局一步步操作對立,樁樁件件可不少,幾乎要把兩岸的政治默契和模糊空間整沒了,把兩岸的互信和善意整沒了。如今臺海形勢愈發複雜嚴峻,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兩岸正在從“冷對立”逐漸走向可能發生“火車頭對撞”的險境。
雖然相關草案還需要經過公告、收集業界意見後,再送“行政院”、“立法院”審查,但在綠營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外界預期修正案將很快獲得通過。島內業者認為,此舉等於變相封殺了大陸手機在臺灣的銷售。島內經濟本來就悶,讓政治對抗火燒到經濟,將為臺灣經濟帶來浩劫,對誰都沒有好處。問題是,不要自廢武功的箴言,有人聽得進去嗎?
履深臨險,智者不為也。砍斫兩岸和平交流的利基,放任敵意螺旋上升,絕非兩岸人民之福。這種做法,註定不得人心。
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