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茶中“行腳僧”左如玉 創作制茶惠兩岸
中新社臺中1月21日電 題:茶中“行腳僧”左如玉 創作制茶惠兩岸
中新社記者 路梅
臺灣中央山脈海拔1800米的密林深處,當地少數民族排灣人在冬日裏照例巡山,記錄天氣。他們看護的,是自然分佈在叢林中的上萬株原生野茶樹。在制茶師左如玉的幫助下,這些茶樹成為當地少數民族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左如玉出生在臺灣苗栗縣的制茶世家,作為家族第四代制茶師,她從傳統工藝中推陳出新,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區別於一般商業制茶,左如玉以“適茶適種、適茶適做”的理念制茶,同樣的茶青,在她手裏可以做成綠、白、黃、青、黑、紅六大茶係的任意一種。
“空氣的含氧量、茶樹生長期間的氣候等因素,都會使茶葉有不同狀態,我要根據當時的狀態來決定做成哪種茶,而不是根據訂單決定。”左如玉説,如此制茶就像創作,每一件都不同,她的茶應稱為“創作茶”:“我與茶神交,用心體會,茶告訴我它想怎樣,應該怎麼做。”
18年前,左如玉開始創作制茶。傳統制茶大多遵循代代相傳的方法,想打破常規,左如玉的嘗試伴隨著不斷的失敗,“做壞的茶葉我就倒掉,堆得太多了,垃圾車都不肯收,只能找人用卡車運走。”創作成功的茶也因為獨樹一幟,起初並不被市場和同行接納。苦撐的10年中,左如玉甚至典當訂婚首飾度過財務危機。
因信奉佛教,左如玉從一開始就堅持做無毒茶,即有機種植、不使用農藥和化肥,“不傷害土地,也不傷害喝茶人的健康”。她租下中央山脈少數民族的保留地,用野生茶樹制茶,正是看中那些古茶樹無污染的生長環境。
左如玉的茶清香回甘、層次豐富,加之安全無毒的理念近年被大眾接受,“左茶”逐漸在茶界佔有一席之地,海峽兩岸許多品茶老饕趨之若鶩。“茶客在我這裡無法指定要哪種茶,只能是我創作了哪些茶,他們從中挑選,這與在別處買茶不同。我的每一件茶都是藝術創作,敢拿出來的,都是得意之作。”左如玉説,現在常常是茶還沒做出來,就被預訂一空。
“茶的世界很大,我是茶中‘行腳僧’,哪有好茶我就到哪去。”除了臺灣,左如玉還遍訪大陸各地茶區考察研究,尋好茶、教做茶。她發現,大陸有很多地方的茶樹品種好、土壤好,卻沒有好的制茶技術。於是,她從5年前開始尋找這樣的地方教授制茶,在她幫助下,廣東潮州的鳳凰紅茶已逐漸打出知名度。
今年春天,左如玉將在福建漳平幫助茶農改良水仙茶制法。去年她到訪時,當地茶農並不服氣,有人質疑“一個柔弱臺灣女子,怎麼懂制茶?”他們沏了自己做的茶給左如玉品嘗,她準確説出每款茶製作環節或種植環節的問題,令茶農嘆服,願意與她合作。
“我選擇漳平,是因為那裏比較貧困。當地的水仙茶做得不好喝,沒什麼銷路,更沒有名氣。但茶樹品種是好的、土質也好,所以我想去幫他們。沒有選擇已經享有高知名度的茶區,是因為與其錦上添花,我更願意雪中送炭。”左如玉表示,她規劃日後前往輔導的福建泰寧、貴州等茶區,也都是類似情況。
除了制茶,左如玉還經常開辦茶席、講授茶文化。她受邀到北京清華大學等高校開辦的茶文化講座,往往一席難求。“茶的世界是融合的,我希望通過茶文化促進兩岸和平,讓兩岸人民同享歲月靜好。”她説,願把自己多年制茶的經驗與技術傳承下去,“我到大陸教制茶,就是最好的傳承。”
十幾年來,左如玉“不打牌不跳舞不逛街,每天就在茶堆裏”,制茶工藝精益求精。“有人笑我不圖賺錢不知在忙什麼,我圖的是成就感。”左如玉端起茶壺,將金黃色茶湯注入茶盅,清新的茶香在房間裏四溢瀰漫,“我的茶與眾不同,讓大家得到享受與療愈,這就是我的成就、我的財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