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封家書寫滿思鄉情,央視《等著我》和頭條尋人助力兩岸親人團圓
8月5日晚,CCTV1《今世緣 等著我》節目播出了一段跨越海峽兩岸的尋親故事,來自臺灣今年46歲的陳湘華女士,帶著20封家書來到節目現場,她想尋找失散多年的湖南家鄉親人,完成父親落葉歸根的遺願。
“爸爸,你有看到嗎?爸爸。”陳湘華含淚走向“希望之門”,她在門前語帶哽咽而堅定地説,“我希望可以看到我的家人,我要帶爸爸回家。”
希望之門打開,陳湘華的湖南堂哥陳滿生出現在眼前,此刻,所有的思念瞬間化成熱淚,他們相擁而泣,嘴裏念叨著“這些年我們好想你,我們一直都在找你。”
追憶:從小我就知道我是湖南人
“我叫陳湘華,湖南的‘湘’,中華的‘華’”。
陳湘華每次都這樣介紹自己的名字,因為對她來説,家鄉不只是她名字中的印記,也深深烙印在她的兒時記憶裏,從小父親一直教育她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1949年,陳湘華的父親陳金南隨部隊離開大陸遠赴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失去了聯繫。陳金南退伍後,在臺灣開了間小賣鋪,在店裏的一塊黑板上,小小年紀的湘華第一次看到“湖南武岡”這四個字,“在我小學的時候,記得是我拿著粉筆,爸爸握著我的手帶著我寫湖南,一筆一劃一豎一橫慢慢寫,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我是湖南人,家鄉在武岡。”
湖南籍赴臺老兵陳金南
當年大時代的動亂,讓20歲年紀輕輕的陳金南不得不揮別家鄉和親人,隨軍南征北討。但是即便後來在臺灣,他也日夜期盼著能夠回到大陸結婚成家。沒想到日子一晃數十載,陳金南眼看回鄉夢碎,一直到42歲才結婚,生下小女兒湘華時他已經48歲了。陳湘華透露,“以前放學我爸來學校接我回家,有同學跟我説湘華你爺爺來接你了,我就會有點生氣回説他,‘是我爸啦。’”
陳湘華回憶著在她十多歲的某個夜晚,她聽到爸爸的哭聲,這是她第一次目睹父親脆弱的一面,“爸爸説他夢到了(我)奶奶,在夢中奶奶又黑又瘦不成人形,爸爸看著就哭醒了。”也就在那時候,湘華才知曉父親的過往,知道故鄉湖南有她的爺爺奶奶跟兩個叔叔,“我知道爸爸很想念家鄉,很想念家人,但對當時只有十歲的我來説還很遙遠。”
家書:滿載老兵鄉愁的尋親橋梁
陳金南一直試著給老家寫信,直到1984年才收到第一封回信。此後他一直與海峽對岸的親人保持著書信聯繫,每一封回信他都完好保存下來,藏在一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地方。
在84年第一封家鄉的回信中,其中一封是陳金南的母親寫的:
看到兒的全家相片,娘萬分高興,看到我多年在外的細寶(陳金南的小名)面容,及未見面的兒媳、兒孫、孫女長得活潑喜愛,要是能歡聚一堂,叫媽媽、叫奶奶,那就多熱鬧啊。加上你一家,共有31人,那就是一個大家庭了。
“我爸爸那天高興得不得了,非常激動。”陳湘華説,“當時我也很開心,因為我的奶奶寫信來了!”
1988年,陳金南總算回到心心唸唸的故土湖南與親人相見,卻得知一個令他心碎的噩耗。原來,他的母親早已離世,而當時那封家書是家鄉親戚口述請別人代筆寫的,就連照片上的母親也是老家鄰居冒充拍的。“當初他們那善意的謊言應該是不想讓爸爸傷心難過,所以爸爸從湖南回家時一度心情很低落,我們看爸爸這副模樣也很難過。”陳湘華補充,她記得父親從家鄉帶回了一大袋花生,且有八成是爸爸一個人吃的,或許在陳金南的心目中,這是他和家鄉味的一種聯繫。
後來在1989年,陳金南再度收到家鄉來信,寄件人是他老家的侄子陳滿生,也就是陳湘華的堂哥。陳滿生在信中跟陳湘華説道:
我們雖然出生異地,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祖父、祖母、故鄉、故土,姐妹弟弟們,下次你們一定要回來,看看我們的故鄉故土。我也不知道寄給了日月潭多少的思念,我多麼希望解除我們的遙遙思念,那一天,就是我們最幸福的一天了。你大陸的小兄弟陳滿生。
陳湘華説,“堂兄的這一封信的思念,再度拉進我們跟湖南的距離,我也很慶倖我們在湖南有這麼多親人,在湖南我們又多了一份希望跟嚮往。”
然而,陳金南在1992年突然患有嚴重的腦中風,癱瘓在床上無法説法,也沒辦法寫字,隨後離開了人世;2001年,陳金南病逝,享年77歲。“爸爸一生前半段為了國家,後半段為的家庭,當我們要回報他的時候,他就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了。”陳湘華感慨,當她想聯繫老家的親人時,發現當年的家書遍尋不著,“當時找不到信的時候,失去了爸爸,失去了家書,我終於體會到爸爸當年在還沒有收到那第一封信之前,對家鄉那遙遠的思念。找不到家書,我對爸爸的思念沒有寄託,我內心空虛了好多年。”
直到去年,陳湘華終於找到了20幾封家書,當中還有老兵陳金南寫給母親的信件草稿:
母親大人膝下:七月一日接到來信,這是兒日夜盼望已四十五年了,終於如獲至寶,所謂家書值千金,其實這三十餘年來天天盼望的家書又何止千金、萬金呢?
此時,陳湘華徹底讀懂了父親的鄉愁,也更加堅定代父尋親歸根的決心,她坦言,“家書,是想念家人的精神糧食、心情寫照,也是當時爸爸與大陸故鄉唯一的聯繫橋梁;如今,家書也是我這次尋親路上唯一的橋梁。是家書帶給我勇氣,讓我在尋親路上邁步前進,勇敢踏出第一步。”
尋找:頭條尋人助老兵後人圓夢
為了幫助陳湘華實現她的尋親心願,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在2018年5月24日發佈《憑塵封27年的家書,赴臺老兵女兒湖南尋親,盼能替亡父回鄉祭祖》消息,並將該資訊彈窗推薦給湖南邵陽縣的部分今日頭條用戶,與央視《等著我》節目合力尋找老兵陳金南的家鄉親人。
同時,頭條尋人邵陽志願者第一時間在當地動員搜尋,並順利在湖南省邵陽縣金稱市鎮大興村找到了陳湘華素未謀面的老家親人們。
志願者與老兵侄子陳滿生(右二)
得知臺灣家人的消息,老兵的侄子陳滿生又驚又喜,卻也難掩百感交集,“我爸爸(老兵陳金南的二哥)在這些年一直有一個夢想,他後半輩子戒了煙戒了酒一直堅持著,就是希望能與三叔他們一家重逢,遺憾的是,他去年97歲時去世了,沒有等到這次團圓。”
陳金南的二哥陳維謂
因為有缺憾,他們更加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親情,對於尋親者陳湘華以及她的湖南親戚來説,尋回親人,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開始,多了許多至親的人,既是兩代人的心願了了,也讓彼此重新拾回斷線的血脈親情。
回鄉:帶著父親的印章落葉歸根
找到親人後,陳湘華隨機安排湖南探親的行程,如願踏上父親30年前曾經走過的回鄉路,一路上她多次鼻酸拭淚,“看到家鄉的景物,我就一直想像著爸爸當時回家的場景,我感覺這趟旅程爸爸仿佛就在我身旁陪伴著我,爸爸在我心裏跟我一起回來了!”
陳湘華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替父親完成其畢生的念想,“以前爸爸是一個人回來,這次我帶他一起回家,我要帶他回來落葉歸根。”陳湘華帶了爸爸生前最喜歡的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上面刻了老兵陳金南的名字,一個要留在臺灣,另一個她打算埋在爺爺奶奶的墓旁邊,讓父親跟爺爺奶奶團聚。
跪在爺爺奶奶的墳前,陳湘華低語説著,“奶奶,我是您的小兒子金南的小女兒湘華,我今天帶了爸爸的印章回來跟您放在一起,爸爸遠在他鄉遊子的心情可以安心了。”她雙手合十低聲説,“爸爸,我知道你想家很多年了,這一次我帶你回來,你可以永遠跟奶奶在一起了。”
臨回臺灣之前,陳湘華還帶回一小瓶家鄉的泥土,表示要放在爸爸的骨灰旁邊,“這樣才算是圓滿地帶爸爸回家。”
從去年4月至今,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已經成功幫助50個兩岸家庭團圓,共覆蓋了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年紀最大的老兵100歲;跟家鄉親人失聯時間最長的有80年;最快的一個案例,我們僅用了1個小時,就幫助兩岸家庭尋親成功。
當科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傳輸,還可以幫忙找人,甚至高效地縮短兩岸尋親路,幫助在臺灣的老兵或其後人尋根覓親,便是兩岸尋親項目的目標。
[責任編輯:尹賽楠]